壁画:历史和绘画技巧
自动翻译
湿壁画(Fresco)是最古老的大型绘画形式,用水性颜料在新鲜潮湿的灰泥上创作。其名称源于意大利语“fresco”,意为“新鲜”。 灰泥干燥后,灰泥中含有的石灰会形成一层薄而透明的方解石膜,使图像经久耐用。湿壁画技法已存在数千年,并在世界各地发展,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艺术作品。

壁画的起源
壁画的确切出现日期尚不清楚,但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公元前2千年的爱琴文化时期,壁画就已广泛传播。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壁画,描绘了海洋动物、仪式场景和日常生活场景。
![]()
壁画
什么是壁画? 特点 艺术术语“壁画”(意大利语为“新鲜”)描述了 绘画 在其中 彩色颜料 仅与水混合(不使用粘合剂),然后直接涂在刚铺好的石灰灰泥地面(表面)上。
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宫的壁画,例如《蓝衣女子》和《巴黎女子》,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富有表现力的画面而著称。米诺斯人使用了一种类似于阿尔塞科(alsecco)的技法,使用胶水或酪蛋白作为粘合剂。
古埃及、亚述、巴比伦和腓尼基也都有使用石灰进行壁画的传统。石灰混合物不仅用于艺术创作,还被用来制作用于建造渡槽和水力结构的防潮腻子。
爱琴文化的住宅和宫殿建筑中使用高品质的石灰混合物,作为壁画的底色。然而,即使是这些壁画,也被有条件地归类为“湿壁画”,因为它们与后来发展起来的古典湿壁画技术存在显著的技术差异。
古董壁画
在古代世界,壁画的技艺已臻至高境界。材料(石灰、沙子、彩色矿物)的易得性、技法的相对简便性以及作品的持久性,决定了壁画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盛行。
对于古代壁画的研究尤其有价值的是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后被掩埋的城市 — — 庞贝、赫库兰尼姆及其周围的别墅 — — 的发现。由于火山灰保护了这些城市,许多色彩鲜艳的壁画得以保存至今。
庞贝古城于17世纪初在修建渡槽时偶然被发现。这座城市逐渐从火山覆盖中解脱出来,世人得以欣赏到独一无二的古代壁画。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但摧毁这座城市的火山喷发却使其得以保存了几个世纪,并使其闻名于世。
庞贝的壁画保存完好,色彩鲜艳,即使历经千年,依然令人叹为观止。据研究人员称,当地艺术家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技法,其秘密至今仍未完全揭开。壁画的简洁与精湛技艺,甚至让雷诺阿本人也赞叹不已,他于1881年造访了庞贝。
罗马壁画的创作不仅是为了审美,也具有实用功能 — — 它们在视觉上扩大了房间的空间,使室内更加明亮通透。在自然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庞贝绘画的四种风格
研究人员确定了庞贝绘画的四种主要风格,反映了壁画技术和罗马社会艺术偏好的演变:
- 第一种风格(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是镶嵌,模仿彩色大理石的墙面装饰。其特点是几何形状和明亮的当地色彩。
- 第二种风格(公元前1世纪)是建筑透视法,通过透视描绘建筑元素来营造空间错觉。墙壁仿佛在不断分离,展现出风景、城市和圣殿的景象。
- 第三种风格(公元前1世纪末至公元1世纪中期)是装饰性或烛台式风格。墙面被视为一个平面,饰有精美的装饰、微缩景观和神话场景。
- 第四种风格(公元1世纪中后期)是幻想或幻觉风格。它将先前风格的元素与奇幻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复杂的装饰构图。
中世纪艺术中的壁画
在中世纪,湿壁画成为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纪念性艺术形式。在拜占庭,湿壁画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帝国衰落时期,当时制作昂贵的马赛克变得经济困难。
拜占庭壁画以其严格的规范性、图像与建筑和神学思想的从属关系而著称。它们描绘宗教场景,传达着当时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杰拉基福音教堂和田野基督救世主教堂的壁画是其中的代表。
湿壁画作为一种视觉传达宗教主题的手段,反映了拜占庭社会的文化背景。它发挥着重要的教诲作用,为文盲群体清晰地描绘了圣经主题。
古罗斯壁画
在古罗斯,随着弗拉基米尔大公(980-1015)和智者雅罗斯拉夫(1019-1054)统治时期皈依基督教,出现了大型绘画。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大师们吸收了“希腊人”(对讲希腊语的拜占庭人的称呼)的艺术。
古罗斯的壁画技法主要采用混合技法 — — 在湿灰泥上用水性颜料作画,并辅以蛋彩画技法,使用各种粘合剂(蛋胶、动物胶和植物胶)。背景和上层绘画通常采用阿尔塞科技法。
为了用马赛克装饰基辅的教堂,基辅建造了一个专门的工坊,专门制作各种颜色的马赛克。穹顶和后殿的图案采用了马赛克技术,这是最昂贵、最复杂的技术,而教堂的其余部分则绘有壁画。
基辅索菲亚大教堂的壁画创作于智者雅罗斯拉夫一世时期,是古代俄罗斯艺术中最珍贵的遗迹。在中央穹顶的顶部,一枚圆形浮雕中,是一尊巨大的全能基督半身像,周围环绕着四位大天使。
文艺复兴时期壁画的兴起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壁画艺术的精通成为衡量艺术家技艺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这一时期的意大利,壁画艺术发展到了顶峰。
文艺复兴早期,湿壁画风靡一时。这一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大多是湿壁画画家。乔托·德·邦多纳发起的湿壁画改革,成为一代又一代意大利艺术家的创作风格。
修道院竞相邀请著名艺术家创作。壁画杰作覆盖了古老哥特式建筑以及各省和艺术中心的新建筑的墙壁。壁画装饰着教堂、宫殿、小教堂和公共建筑的正面和内部。
壁画的主题多种多样:《旧约》中的场景(例如《创造亚当》)、基督生活和受难的场景(《天使报喜》、《最后的晚餐》、《耶稣受难》)、寓言(《英明统治的寓言》)、神话人物(赫拉克勒斯、女巫)、战争场景和历史事件。
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拉斐尔(梵蒂冈壁画)和米开朗基罗(西斯廷教堂壁画)等伟大的湿壁画大师都曾在这里创作。湿壁画技法要求艺术家拥有自信的笔触、快速的作画速度以及清晰的构图构思。在一天之内,大师必须在灰泥干燥之前完成特定区域的壁画绘制。
“buon fresco”(纯壁画)一词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艺术家切尼诺·切尼尼(Cennino Cennini)的一篇论文中(1437年),他在文中描述了一种在新鲜灰泥上作画的技法。这种技法不同于早期的“al secco”(干画),并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创作巨作的主要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创作壁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将作品划分为多个“giornata”(画中画),即艺术家一天内可以完成的部分。在马萨乔著名的壁画《圣三位一体》中,可以看到24个“giornata”。如果你从上到下仔细观察这幅壁画,就能看到艺术家一天内完成的不同部分。
壁画创作的技术方面
壁画技法的类型
湿壁画技法主要有三种,每种技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
- Buon fresco(意大利语:buon fresco - 真正的壁画)是最常用的绘画方法,它只使用与水混合的颜料,不添加粘合剂。将颜料涂在一层薄薄的湿润新鲜石灰灰泥(intonaco)上。颜料会被吸收到灰泥中,干燥后便与灰泥融为一体,从而确保画作的持久性。
- 干灰泥画(意大利语:al secco - on the dry)是指使用粘合剂在干灰泥上作画。与湿壁画不同,干灰泥画需要粘合剂(例如蛋彩画、胶水或油)将颜料附着在墙上。例如,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曾使用过这种技法。干灰泥画可以加快作画速度,使你能够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比湿壁画更大的面积,但这种技法的持久性较差。
- 半湿壁画(意大利语:mezzo fresco,意为“半湿壁画”)是指在已干燥但尚未完全干燥的灰泥上进行绘画。颜料仅部分渗透到灰泥中。到17世纪,这种技法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墙壁和天花板上的湿壁画。
Alsecco 也被称为在干灰泥上涂上酪蛋白和硅酸盐的颜料。它可用于建筑物内外表面的施工。该技术允许后续用蛋彩画进行调整,并用清水冲洗。
创作壁画的材料
传统上,以下材料用于创作壁画:
- 高品质石灰(根据欧洲标准 EN 459-1,CL 90 或更高)
- 不同粒径的沙子(从底层的粗到最后一层的细)
- 耐石灰侵蚀的天然颜料
- 用于混合溶液和油漆的水
- 工具:刷子、抹刀、泥刀、尺子、铅垂线
壁画的色调相当克制。所使用的颜料不会与石灰发生化学反应。传统上,人们使用天然土质颜料(赭石、棕土),以及火星、蓝色和绿色钴。铜颜料由于化学活性较高,因此较少使用。
壁画创作过程
表面处理
创作壁画的第一步是准备墙面。首先,要抹一层“gobetis”(一种粗糙的灰泥),使墙面平整。然后,不早于一周后,再抹一层“arriccio”(一种约1厘米厚的灰泥),由两份沙子和一份空气石灰混合而成。
砂浆的作用是为后续的Intonaco涂层保持湿润,从而尽可能延长涂刷时间。在涂抹砂浆之前,需要将Gobetis充分浸湿数天。涂抹砂浆后,需要将其表面打磨粗糙,以便更好地与下一层涂层粘合。
创建准备图纸
在准备好的“Arrico”(意为“角斗场”)表面上,艺术家创作了一幅名为“Sinopia”(意为“锡诺普”)的草图。该名称源于一种由黑海锡诺普市附近开采的氧化铁制成的红色颜料。它是古代艺术家所知的唯一一种红色颜料。
直到 16 世纪初,意大利壁画家们才广泛使用 Sinopia 技法,后来,它被一种用粉末将“描图纸”上的草图压在湿灰泥上的技术所取代 — — 木炭粉通过穿孔涂在墙上,留下点状轮廓。
Intonaco 的应用和涂装
石膏的最后一层是“Intonaco”(意为“薄层”)(5-7毫米),用于绘画。“Intonaco”是分小块涂抹的,称为“Giornata”(意为“泥灰岩”),艺术家可以在一天之内,趁石膏还未干的时候完成绘画。
每日工作量(意大利语:giornata,意为“每日工作量”)是“buon fresco”技法中的一个重要术语,用于描述一个工作日内可以完成的绘画量。这个数量基于艺术家过去的经验,考虑到在灰泥保持湿润且颜料能够粘附在墙上的几个小时内,他可以完成多少次绘画。
在“清水壁画”技法中,了解一天可以画多少至关重要。通常,石膏的涂抹方式要与画中人物或物体的轮廓相匹配,这样白天的片段就不会被注意到。
涂抹完Intonaco后,艺术家立即开始绘画,使用的颜料仅与水混合。这项工作需要速度和精准度,因为只有通过移除未完成的石膏部分并涂抹新的一层才能进行修改。
艺术家完成一天的工作后,会刮掉多余的灰泥,防止其干燥。这一过程确保艺术家第二天早上就能用新鲜湿润的灰泥开始绘画。
石膏干燥后,石灰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形成碳酸钙,形成一种坚固的晶体结构,将颜料粘合在一起。这个过程被称为碳化,它确保了壁画的长久保存。
收尾工作
主画干燥后,艺术家可以使用阿尔塞科技法(alsecco technique)进行一些添加。艺术家通常会在已经干燥的湿壁画上用蛋彩画法添加一些细节,例如小装饰或亮点。这样可以展现更多细节,并可以使用在新鲜石灰灰泥的碱性环境中不稳定的颜料。
世界艺术背景下的壁画
数千年来,壁画一直是重要的纪念性艺术类型之一。它装饰着寺庙、宫殿和公共建筑的墙壁,传达着不同时代的宗教、历史和文化主题。
壁画的社会文化意义
在古罗马,壁画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具有社会功能,彰显着房屋主人的地位和品味。对罗马人来说,艺术主要是一种培养理想罗马公民的手段。
尤利乌斯·凯撒、屋大维·奥古斯都和马库斯·维普萨尼乌斯·阿格里帕的活动可以用来研究罗马帝国早期博物馆形式的兴起。通过分析希腊人和罗马人对艺术的认知差异,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对于后者来说,艺术的审美功能并非首要考虑。
在基督教艺术中,湿壁画是装饰石砌教堂内墙(以及(较少见的)外墙)的热门方式。它发挥着重要的教诲作用,为文盲群体清晰地描绘圣经故事 — — 它可以说是“文盲的圣经”。
在文艺复兴时期,壁画在文艺复兴时期宫殿的室内装饰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房间的华丽并非源于华丽的家具,而是源于墙壁、天花板和地板的装饰性装饰。壁画成为建筑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强调并增强了其美学效果。
不同地区艺术中的壁画
除了欧洲传统之外,壁画在其他文化中也得到了发展。例如,在印度,阿旃陀石窟和埃洛拉石窟保存着古代壁画,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之间。这些壁画采用接近阿尔塞科(alsecco)的技法,描绘了佛陀生平和佛教寓言的场景。
湿壁画在亚美尼亚中世纪艺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尽管艺术资料保存残缺,且亚美尼亚教会对图像持消极态度的错误观点,但研究表明,亚美尼亚拥有丰富的纪念性绘画传统。
通过对壁画本身和中世纪书面资料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能够展示亚美尼亚壁画发展的主要路径,确定艺术趋势和民族特色,并确定装饰方案和图像变体的特征。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壁画技法的兴趣丝毫未减。许多艺术家转向这门古老的艺术,从中找到了新的自我表达的创意空间。无论是在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壁画都能营造独特的氛围,彰显空间的个性。
壁画的保存和修复
壁画的保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它们极易受到环境影响。湿度、温度波动、空气污染和机械损伤都可能对这些艺术品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发了连续分层巨幅壁画(stacco 和 strappo)的方法,这使得许多濒临毁坏的壁画得以挽救。这些方法也使得发现和研究壁画(sinopias)成为可能,加深了人们对壁画创作过程的理解。
stacco 法需要将油漆层连同一层薄薄的灰泥一起去除,而 strappo 法则只去除油漆层。这些技术使得将壁画从摇摇欲坠的建筑物墙壁上转移到博物馆,并为其提供适当的保存条件成为可能。
现代壁画修复方法秉承最小干预和可逆性的原则。修复人员力求通过使用与原作兼容的材料并记录修复过程的各个阶段来保留作品的真实性。
壁画保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最佳的环境条件。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有助于减缓油漆层和灰泥基底的老化。
老普林尼论绘画和壁画
关于古代绘画史最重要的资料之一是罗马百科全书编纂者老普林尼的著作《自然史》,尤其是其第35卷。普林尼探讨了绘画史,提到了各种艺术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并反思了艺术的教育潜力。
老普林尼描述了绘画的起源,提到了“单色画”(monochromatos)一词及其与古希腊绘画史的联系。他还提供了关于古代艺术流派,尤其是西锡安画派的宝贵信息。
普林尼高度重视艺术家帕姆菲罗斯,认为他是古希腊各学校绘画教学实践的奠基人。他还分析了希腊人和罗马人对艺术的认知差异,这有助于现代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古代世界壁画发展的脉络。
技术创新与壁画的演变
湿壁画技法并非一成不变 — — 它历经数个世纪的演变,不断适应新的审美要求和技术可能性。世界各地的艺术大师们对这一古典技法进行了各自独特的演绎,丰富了世界的艺术遗产。
例如,在古罗斯,壁画技法主要采用混合技法 — — 在湿灰泥上用水性颜料作画,并辅以蛋彩画技法,使用各种粘合剂(蛋胶、动物胶和植物胶)。背景和上层绘画通常采用阿尔塞科技法。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师们完善了“湿壁画”(buon fresco)技法,在表现体积、空间和光与空气环境方面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精湛技艺。他们开发了一套复杂的草图和纸板系统,这使得他们能够精准地规划构图,并在湿灰泥上作画时节省时间。
随着19世纪和20世纪化学和技术的发展,新的颜料和粘合剂应运而生,扩大了壁画的色彩范围。然而,绘画大师们往往更青睐传统材料,欣赏其经久不衰的品质和美学可能性。
在当代艺术中,壁画依然鲜活地存在,并获得了新的形式和意义。艺术家们不断尝试新的技法,将传统技法与现代材料和方法相结合,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在21世纪依然具有生命力。
湿壁画是纪念性绘画中最古老、最持久的技法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文明的原始图像到文艺复兴盛期的杰作,再到现代的实验性作品。湿壁画的技术特点要求艺术家速度快、精准,并对材料有深刻的理解,这使得它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掌握。
数千年来,壁画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宗教和教育功能。它们反映了时代的世界观,成为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的媒介,并塑造了社会的视觉文化。
现代研究和修复工作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壁画的技术和艺术内涵,从而为子孙后代保存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艺术家和公众对这项古老技艺的持续关注,证明了它在艺术世界中的持久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