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娃是俄罗斯的象征:从玩具到纪念品
自动翻译
俄罗斯套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末的简陋木制玩具,发展成为俄罗斯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这款可拆卸的套娃诞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莫斯科工坊,迅速赢得了世界各地儿童和成年人的喜爱。
套娃已成为俄罗斯家庭价值观、艺术传统和民族性格的体现。它的历史反映了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化认同形成的复杂过程,当时俄罗斯正积极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如今,套娃仍然是与熊和巴拉莱卡琴齐名的最具辨识度的俄罗斯象征之一,并继续承载着母爱、团结和世代传承的深刻含义。

出现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俄罗斯积极探索艺术和文化中的民族认同。当时,俄罗斯迫切需要创造能够抵御西欧影响的本土艺术风格。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俄罗斯风格”应运而生,旨在复兴和重新思考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工坊积极致力于修复古代珠宝、服饰和玩具。正是在这种文化复兴的氛围中,创作一种能够以现代形式体现俄罗斯民间传统的新玩具的想法应运而生。工匠们探索着将古老艺术技艺与新技术和美学理念相结合的方法。
关于俄罗斯套娃起源的多种版本
关于俄罗斯套娃的起源,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猜测,这在民间工艺中很常见。最常见的说法是,俄罗斯套娃的创作与日本的可拆卸人偶有关。根据这一理论,伊丽莎白·萨波日尼科娃-马蒙托娃从日本带来了描绘七福神的套娃,并将这些套娃套入彼此体内。
这些日本套娃可能是智慧之神福禄寿的形象,也可能是传统的木芥子或达摩娃娃。印度和中国也存在类似的内部有空隙的玩具,这表明分体娃娃的概念本身就源远流长。然而,专家们对俄罗斯套娃是否直接受到日本影响表示怀疑,因为俄罗斯套娃的设计与东方套娃有着根本的不同。
另一种说法认为,谢尔盖·马柳京在手工艺博物馆发现了未来套娃的原型,该博物馆收藏了俄罗斯帝国各省工匠的作品。这一说法强调了套娃的俄罗斯根源及其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联系。
第一个俄罗斯套娃的诞生
第一个俄罗斯套娃诞生于莫斯科的“儿童教育”工坊,该工坊的主人是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马蒙托夫。该工坊位于列昂季耶夫斯基巷,专门制作身着俄罗斯各省民间服饰的木制套娃。
特纳瓦西里·彼得罗维奇·兹韦兹多奇金(Vasily Petrovich Zvezdochkin)根据艺术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马柳京(Sergei Vasilyevich Malyutin)的草图,制作了第一个八座娃娃。最大的娃娃描绘了一个圆脸的农家女孩,身穿绣花衬衫、萨拉凡长袍和围裙,裹着一条色彩鲜艳的围巾。她手里拿着一只黑色的公鸡 — — 在俄罗斯传统中,公鸡象征着生育和家庭幸福。
画中人物依次是男孩、女孩,依次类推,直到最小的 — — 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所有人物不仅体型各异,而且画作的性质也各不相同,这使得每个人物都独一无二。如此丰富的人物形象象征着一个拥有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多代俄罗斯家庭。
套娃产业的发展
早期传播与普及
第一个套娃于1890年诞生后,便开始批量生产,作为玩具和纪念品出售。这种新式套娃因其独创性和象征意义而迅速流行起来。谢尔吉耶夫镇的工匠们继承了这一理念,开始制作自己的套娃,并不断改进其生产工艺。
谢尔吉耶夫镇的工匠对套娃的设计和绘画进行了重大改进。他们开发了更先进的木材加工方法,并创造了新的艺术绘画技巧。他们最常使用椴木 — — 一种干燥时不易开裂且易于加工的软木。
制作俄罗斯套娃的技术对车工的技艺要求极高。薄壁套娃尤其受重视,因为它们的制作彰显了大师的非凡技艺。每个套娃都必须与前一个套娃完美契合,这就要求车削的精度达到毫米级。
地区俄罗斯套娃艺术学校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几个地区性的套娃生产中心,每个中心都发展出了各自的艺术风格。下诺夫哥罗德地区的谢苗诺夫套娃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围裙上一束奢华的大花束而闻名。第一套谢苗诺夫套娃于1922年在梅里诺沃村出现,当时当地车工阿尔森蒂·马约罗夫从下诺夫哥罗德集市上带来了一个谢尔吉耶夫镇套娃,并决定创作自己的版本。
马约罗夫将这幅画托付给他的女儿齐娜伊达(Zinaida)和伊丽莎白(Elizaveta),她们对套娃的传统外观进行了各自的修改。最初,梅里诺夫套娃看起来相当严肃,面容严肃,色彩范围有限。然而,谢苗诺夫的大师们很快对套娃进行了改造,使其变得更加快乐活泼,更换了头巾,并用野花和花园里的花朵装饰了围裙。
波尔霍夫-迈丹套娃是另一种色彩鲜艳的地区套娃。其特色是色彩鲜艳的围巾或带有织锦头饰的古老科科什尼克(kokoshnik)。套娃的脸部用墨水绘制,每位女工匠都赋予它们独特的特征。有些套娃的眉毛连成一线,一气呵成,显得严肃严肃;而有些套娃则两眼间距宽,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
波尔霍夫-迈丹传统的一大特色是套娃上没有手的图案 — — 整个裙摆被一朵茂盛的花朵占据,花朵上长着叶子、花蕾和红苹果。这幅画基于多种颜色的组合:覆盆子红色,逐渐过渡到猩红色和粉红色,搭配绿色、蓝紫色和黄色,营造出一种不同寻常的节日氛围。
国际认可和分销
巴黎博览会上的胜利
1900年,套娃在巴黎世界艺术博览会上首次获得国际认可。工匠玛丽亚·马蒙托娃带来了几件俄罗斯套娃样品,并以“公鸡套娃”的名义展出。尽管这些套娃“只”获得了一枚铜牌,但这一成就对俄罗斯民间艺术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获得铜牌并不意味着现代意义上的第三名。在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上,俄罗斯获得了数量惊人的奖项:212个一等奖、370个金奖、436个银奖、347个铜奖以及224个荣誉奖。对于一个在数千件展品中脱颖而出的新玩具 — — 俄罗斯套娃 — — 而言,获得一枚铜牌已是相当不错的评价。
套娃在国际舞台上真正取得胜利是在1906年的米兰世界博览会上,俄罗斯套娃荣获金牌。这一认可最终确立了套娃作为民间艺术杰出作品的地位,并为其进军国际市场开辟了道路。
全球知名度和商业成功
在国际展览会上取得成功后,套娃吸引了外国买家和商人的关注。最初的纪念品也引起了欧洲人的关注,来自欧洲各国的订单开始涌入莫斯科,随后又涌入谢尔吉耶夫镇的工坊。1904年,一家俄罗斯手工艺纪念品官方商店在巴黎开业,套娃在那里占据了中心地位。
短短几年间,俄罗斯套娃的出口规模就达到了惊人的水平 — — 工匠们已经将自己的作品销往全球15个国家。这种国际认可促进了俄罗斯套娃工艺的发展,并刺激了新的套娃艺术中心的建立。
俄罗斯套娃在海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普遍的象征意义。母爱、家庭团结和世代传承的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广为人知。俄罗斯套娃开始被视为俄罗斯人灵魂的化身 — — 善良、耐心、忠于传统、慷慨大方、美不胜收。
俄罗斯套娃的象征意义
家庭价值观和母性
“套娃”(matryoshka)这个名字源于俄国革命前流行的女性名字“Matryona”或“Matryosha”。这个名字源于拉丁语“mater”,意为“母亲”。因此,母爱和家庭团结的理念早已融入到这个玩具的名字中。
套娃的象征意义与俄罗斯人的家庭观念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息息相关。最大的套娃传统上描绘的是家中的母亲 — — 一位面色红润、丰腴、慈祥的女子。其他的套娃则代表着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从青少年到襁褓中的婴儿。这种结构体现了俄罗斯大家庭的理想,以强大的母亲形象为中心。
俄罗斯套娃的设计体现了整体所有元素统一且相互依存的哲学理念。如果一个套娃被从套娃中移除,它就失去了完整性。这一原则体现了俄罗斯人对家庭的理解,即家庭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成员对于整体的存在都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
宗教和深奥的符号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套娃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套娃的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头部、身体和下半身)组成,可以解读为基督教三位一体思想的体现 — — 一个上帝拥有三个不可分割的位格。如同三位一体的神祇一样,套娃也是由三个不可分割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一套娃娃的传统数量 — — 六七个 — — 也具有象征意义。每个娃娃都代表着一个人生命和精神发展的特定阶段。成年女性象征着随着年龄和生活阅历而来的智慧与平和,而较小的娃娃则反映了不同的成长和个性发展阶段。
一些深奥教义的追随者认为套娃反映了人类多层次结构的理念,根据印度教传统,每个娃娃都对应着七种身体中的一种。虽然这种解读看似牵强,但却证明了人们在这个简单的木制玩具中发现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民族认同的体现
套娃与熊和巴拉莱卡琴一样,已成为俄罗斯的主要象征之一,后者是俄罗斯的标志性纪念品。套娃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完美地融合了众多成就俄罗斯大师的艺术技艺。木雕艺术体现在人物的精准刻画上,这些人物相互嵌套,栩栩如生。绘画传统则体现在各种图案中,包括民间流行版画、霍赫洛玛金饰、乌拉尔-西伯利亚花卉图案、谢尔吉耶夫镇圣像画,甚至还有格热利蓝。
现代套娃采用多件套的形式,绘有莫斯科和金环沿线城市的风景,使套娃成为俄罗斯文化的百科全书。这些作品展现了传统形式在保持其认知度和象征意义的同时,也能适应新的任务和内容。
套娃还与制作复杂木制玩具和拼图的民族手工艺、滑稽表演传统以及其他民间文化领域息息相关。这种多层次的文化联系使套娃不仅仅是一件玩具或纪念品,而是一种体现俄罗斯民间艺术精神的真正文化现象。
艺术发展与现代潮流
艺术技巧的演变
在其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中,俄罗斯套娃的艺术设计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如果说最初的套娃以相对简单的绘画而著称,那么现代大师们则以精湛的技艺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绘画技巧的发展使得19世纪末难以想象的效果得以实现。
上光技法,即在画作上涂抹多层透明颜料,已得到特别发展。这种技法营造出色彩深度的错觉,并产生颜料由内而外散发光泽的效果,使画作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大师们已学会使用各种染料,从传统的苯胺到现代的丙烯颜料,从而拓展了色彩的可能性。
绘画题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除了传统的农民主题外,套娃还出现了描绘历史人物、文学英雄和政治人物的形象。这种主题的扩展展现了传统艺术形式惊人的灵活性,以及其以现代方式诠释的能力。
现代发展方向
现代套娃生产的特点是将传统工艺与新技术和艺术手法相结合。最大的套娃生产中心 — — 谢尔吉耶夫镇、谢苗诺夫和波尔霍夫广场 — — 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同时,也在尝试新的形式和内容。
谢苗诺夫罗斯皮斯工厂(Semenovskaya Rospis)成立于1932年,是在第一批劳动组合合并的基础上成立的,至今仍在谢苗诺夫运营。该工厂既生产传统的套娃,也生产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现代纪念品。为了传承这项工艺的传统和历史,该市开设了套娃和传统玩具博物馆。
现代工匠制作的套娃数量远远超过传统的6到8个娃娃。一些破纪录的套娃甚至包含数十个娃娃,这需要工匠精湛的技艺,是一项真正的技术挑战。这类作品往往成为独一无二的收藏品。
套娃作为旅游纪念品
在现代俄罗斯,套娃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之一。几乎每个到访俄罗斯的外国人都会争相购买这种象征性的玩具作为旅行纪念品。这使得套娃生产成为纪念品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纪念套娃通常与传统套娃不同,其制作工艺简化且批量生产。然而,即使在这一领域,套娃的基本构造原理和传统绘画的可识别元素也得以保留。制造商力求在保留真实性和商业效率要求之间找到平衡。
网上贸易的发展大大拓展了俄罗斯套娃的销售范围。如今,这些纪念品几乎可以在世界各地买到,这有助于俄罗斯文化的普及,并保持人们对传统民间工艺的兴趣。
套娃继续扮演着俄罗斯文化大使的角色,代表俄罗斯出席国际展览、博览会和民间艺术节。它的形象被用于外交礼品、文化活动设计以及俄罗斯旅游品牌的海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