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在中世纪艺术中的作用
自动翻译
中世纪的民间传说是文化生活的核心部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它代表着特定社群共享的一系列口头传承的知识、传统和艺术表达。在那个识字能力仍仅限于小圈子的时代,口头传统是保存和传承文化记忆、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手段。这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遗产,不同于静态的作者文学,通过讲故事者的表演得以延续,他们可以根据特定的受众调整叙事。
反过来,中世纪艺术也发挥着教化作用,如同“文盲的圣经”。它旨在向大众传达复杂的宗教教义和圣经故事。口头民间传说和视觉经典艺术这两种强大的文化力量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融合,民间图案、图像和故事在石头、木头、金属和手抄本的纸页上得到了体现。
民间传说的本质及其中世纪背景
“民间传说”(folklore)一词,意为“民间智慧”,由英国学者威廉·汤姆斯于1846年引入学术界。最初,“民间”指农村的、通常是文盲的农民,“传说”(lore)指他们传承下来的知识和自我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定义不断扩展,如今涵盖了任何由共同传统凝聚在一起的社会群体。中世纪民间传说是5世纪至15世纪期间在欧洲创造和传播的口头传统。
与以书面文本形式呈现的文学不同,民间传说是口头传承的。讲故事的人可以自由地修改和润色故事,而表演本身也是叙事传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使得民间传说成为一个鲜活而灵活的体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它能够巩固文化仪式,强化道德价值观,施加社会压力,甚至提供心理慰藉,帮助人们摆脱社会施加的束缚。
在几乎普遍文盲的背景下,口头传统是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正因如此,视觉艺术才成为民众的一种“教科书”。将民间传说转化为图像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手段,更是文化传播的必需。艺术赋予民间传说一种永久的、易于理解的形式,而民间传说反过来又以丰富的、具有文化意义的词汇丰富了艺术,其内涵超越了圣经。由此产生了一种共生关系:艺术保存了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滋养了艺术。
口头传统的社会功能
民俗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现象,与教会和封建权力静态的、自上而下的教条形成了一种灵活的对比。尽管中世纪艺术主要由教会和世俗贵族委托和资助,但其对民俗元素的融入,体现了官方文化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对话。艺术成为这两个世界相遇的空间,时而和谐,时而冲突。
艺术家和赞助人很可能意识到,使用熟悉的图像和主题使宗教艺术更容易被大众理解。这在教义与日常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将抽象的神学思想转化为大众文化的语言。因此,民间传说不仅渗透到艺术之中,还积极地促进了艺术语言的形成,使其真正变得包罗万象。
中世纪的视觉语言
中世纪欧洲艺术融合了罗马帝国的艺术遗产、早期基督教会的肖像画传统以及北欧“蛮族”文化。其主要目标是向观者传达基督教真理和道德教诲,因此其宗教性尤为突出。这种教诲性决定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
中世纪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摒弃了古典时期的自然主义。艺术家们不再精准地描绘物质世界,而是专注于传达象征意义和精神意义。这导致了风格化的、通常被拉长的人物形象、人物大小取决于其重要性的层次构图,以及扁平、缺乏深度的图像的出现。这种艺术语言非常适合叙事,叙事的重点不在于外在的真实性,而在于内在的信息。
这种刻意背离现实主义的做法,造成了一种“象征真空”。如果一幅图像不必令人信服,它就可以被任何象征性的内容所填充。民间传说以其丰富的词汇,包括奇幻生物、寓言主题和非文字主题,完美地填补了这一空白。民间艺术风格化、抽象化的特征,例如凯尔特编织,与中世纪早期艺术的反自然主义倾向和谐共存。在一个连圣徒都以传统方式描绘的世界里,龙或狮鹫并不需要显得“真实”;它们只要具有象征意义就足够了。
分期和风格
中世纪艺术传统上分为几个主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西欧艺术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前罗马式(5至9世纪)、罗马式(10至12世纪)和哥特式(12至14世纪)。前罗马式时期涵盖了民族大迁徙时期艺术、拜占庭艺术、岛屿艺术和加洛林艺术等风格。
罗马式是第一个泛欧式建筑风格,其特点是教堂采用厚重的石砌结构,墙体厚重,拱门呈半圆形,并装饰着丰富的雕塑。取而代之的哥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建筑创新:尖拱、肋拱和飞扶壁,这使得建造更高、更明亮的大教堂成为可能,教堂内还装饰着巨大的彩色玻璃窗。这些风格变化也反映了公众意识的转变 — — 从罗马式时期朴素的纪念性到哥特式时期高昂的精神性。
中世纪艺术贯穿各个时期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使用珍贵材料:黄金、象牙、宝石和鲜艳的颜料。黄金被用来制作教堂器皿,用作马赛克的背景,以及手抄本中的金箔。这些材料不仅彰显了客户的财富,也象征着神圣的光芒、圣洁以及作品的恒久价值。当珍贵材料被用来描绘民间传说中的生物,例如金质圣物匣上的龙时,它赋予了民间图案地位和持久的生命力,使其更接近宗教图像。材料本身可以赋予传说以神圣性,模糊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界限。
石线寓言集:神话生物
民间传说和中世纪动物寓言集(包含寓言解读的动物学文章集)中的奇异兽被广泛融入艺术创作。它们的形象装饰着手抄本的书页、柱头、大教堂的门廊以及珍贵的挂毯。这些生物经过基督教教义的重新诠释,成为强有力的寓言工具,用于说教和道德教育。它们通常具有模棱两可的象征意义,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普通民众熟悉且生动形象的图像来解释复杂的神学概念。
龙
龙是中世纪艺术中最强大、最普遍的生物之一。它的形象出现在编年史、手稿、雕塑和纹章中。龙的象征意义双重。一方面,它常常象征着魔鬼、异教和原始混沌。在圣徒的生平中,龙被描绘成人类的敌人,被圣乔治或圣玛格丽特等信仰英雄所征服。战胜龙象征着基督教战胜异教信仰,或者说,正义战胜邪恶。
另一方面,龙也可以是力量、智慧和守护的象征。在纹章学中,龙象征着勇气和力量。在彩绘手抄本中,龙有时被描绘成“书页文字宝藏”的守护者,守护着神圣的文本。它们蜿蜒灵活的身躯非常适合岛屿风格和罗马风格装饰的复杂交织,与手抄本的装饰结构完美融合。
独角兽
根据民间传说,独角兽是一种凶猛而难以驯服的野兽,只有处女才能驯服。这个故事构成了基督教最有力的寓言之一。独角兽成为基督的象征,而它被处女捕获则成为圣母玛利亚化身的寓言。这只无敌的生物在处女的纯洁面前显得脆弱,隐喻性地反映了基督化身为人的神性。
这一主题最著名的作品是七幅挂毯系列《独角兽的狩猎》。它们细致地描绘了整个循环:狩猎、捕获、死亡和复活,这与基督的受难息息相关。然而,独角兽的象征意义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主题逐渐获得了世俗意义,成为宫廷爱情的寓言。驯服的独角兽象征着一位被爱慕者迷住的骑士。这种象征的灵活性使其既可用于教会艺术,也可用于贵族艺术。
格里芬
狮鹫 — — 一种神话中的生物,身形狮身,头鹰双翼,兼具百兽之王和百鸟之王的特质。它象征着勇气、警惕和力量。在基督教艺术中,狮鹫的双重属性完美地隐喻了基督自身的双重性:神性(鹰/鸟)和人性(狮/动物)。
由于其象征意义,狮鹫常被塑造成强大的守护者。它们的雕塑被安放在教堂的门廊和唱诗班席位上,保护神圣的空间免受邪恶力量的侵害。动物寓言将狮鹫描述为凶猛的掠食者,能够用爪子抓走公牛,或将人撕成碎片,这一主题也在一些雕塑作品中得到呼应。
因此,民间传说中的神话生物不仅仅是中世纪艺术中的装饰元素,更是复杂的寓言工具,能够将抽象的神学教义形象化并加以阐释。教会特意利用这些引人入胜的人物形象,将神学概念转化为形象,使广大受众能够理解并记住它们。
视觉形式的英雄传奇和道德寓言
除了个别的神话形象外,中世纪艺术还积极借鉴民间传说中的完整叙事。英雄史诗和讽刺寓言被转化为图画语言,成为世俗和精神行为的典范,也为寓言式的社会批判提供了契机。这些广为人知且深受人们喜爱的故事,成为了纪念性壁画、书籍细密画和雕刻装饰的基础。
亚瑟王传奇
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传说是世俗贵族艺术的主导主题。这些故事源于凯尔特民间传说,将骑士精神、宫廷爱情和封建忠诚的理想化为法典。它们成为欧洲武士阶层的神话基础,为人们树立了英勇和荣誉的典范。教会艺术为精神生活提供了典范,而亚瑟王传奇则为世俗的宫廷身份认同提供了平行的典范。
亚瑟王系列的主题以各种各样的媒介呈现。它们以大型壁画的形式装饰着城堡和宫殿的墙壁,例如皮萨内洛在曼图亚未完成的系列。它们也以精美的细密画形式出现在贵族委托创作的彩绘手抄本中。这些艺术描绘了比武大会的场景、对圣杯的追求,以及个别骑士的英勇事迹,在视觉上强化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将其价值观植根于源自民间传说的英雄神话历史。
狐狸小说
另一部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狐狸传奇》则发挥着截然不同的作用。这部寓言故事的主角是狡猾顽劣的狐狸列那,他欺骗了其他拟人化的动物,并在欧洲广为流传。列那的故事是对中世纪文学(尤其是骑士传奇和英雄歌曲)的戏仿,同时也是对政治和宗教制度的尖锐讽刺。教士和贵族往往是被嘲讽的主要对象。
《狐狸传奇》为批评当权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出口。通过将社会恶习转移到动物世界,艺术家和作家得以表达颠覆性的观点,而这些观点若直接表达则会很危险。在艺术领域,列那最常出现在手抄本的页边空白处。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是一只身着僧袍的狐狸向一群鹅或鸡布道。这是对神职人员虚伪的直接而幽默的嘲讽,其寓言形式和页面的“页边空白”位置使其显得柔和。另一个常见的主题是列那的葬礼,他的敌人虚伪地哀悼他,嘲笑他不真诚的虔诚。因此,这个寓言故事系列成为了一种合法的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渠道,使愤世嫉俗的情绪得以通过娱乐的方式表达。
雕刻在神圣空间中的民间信仰
中世纪教堂和主教座堂的建筑本身就是一部文本,将官方教义与民间信仰交织在一起。装饰外墙、柱头和内部的雕塑装饰,往往以源于前基督教时代的图像为特色。诸如绿人、希拉·纳·吉格以及怪诞的滴水嘴兽等人物,都见证了教会如何与强大的民俗符号互动,并将其融入神圣建筑的结构中。
绿人
绿人图案描绘的是一张由树叶构成或环绕的男性脸部,嘴、鼻或眼中伸出嫩芽和树枝。从英国到德国,欧洲各地的教堂中都能看到这幅图像。对其解读颇具争议。一种流行的观点由拉格伦夫人于1939年首次提出,认为它是象征自然、生育和重生的异教象征,与古代的植物崇拜有关。
然而,现代学者普遍否认“绿人”是异教徒秘密反抗的表现。他们指出,这些图像数量过多,且置于显眼位置,难以构成颠覆性。它更有可能是一个基督教化的主题。在基督教语境中,它可能具有多重含义:在罗马时期,它象征着恶魔力量的威胁;后来,它被拟人化为复活(与亚当之子塞特的传说有关,塞特将智慧树的种子种在了死去的父亲口中);或者,它仅仅提醒人们生命的脆弱。
教堂中此类人物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教会对其吸收、中和并重新诠释强大民间象征的自信。这与其说是异教信仰的延续,不如说是一种象征性的征服。绿人不再是森林之神,而成为一种装饰元素,真正支撑着基督教的宇宙。神圣的空间“驯服”了民间传说的野性。
希拉娜吉格
Sheela-na-gigs 是一个更加神秘的形象。这些石雕描绘的是裸体女性,尖锐地指向她们夸张的大生殖器。它们主要出现在爱尔兰和英国的中世纪教堂中。其含义至今仍是争论的焦点。
关于它们,主要有几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它们是对淫欲之罪的警示。另一种理论认为,它们是避邪的护身符,因为根据民间信仰,看到女性生殖器可以驱赶魔鬼。第三种理论认为,它们与基督教之前的生育崇拜或母神有关。最后,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它们是守护生育的民间神灵的形象。
石像鬼和怪诞怪像
滴水嘴兽和怪诞雕像是装饰大教堂外墙的奇异生物(人类或动物)的雕刻形象。滴水嘴兽具有排水沟的实用功能,可以将雨水从建筑物墙壁上引开,而怪诞雕像则纯粹是装饰元素。它们令人恐惧、怪诞而滑稽的造型根植于民间信仰。
人们相信这些生物拥有驱邪避邪的力量,能够保护教堂及其信徒。石像鬼展现了民间魔法与基督教建筑的实用融合。教堂虽然官方谴责魔法,但在实践中却非常务实,将与教区居民产生共鸣的民间护法传统融入教堂,将其视为神圣空间的守护者。
内外世界:旁注和慈悲心
除了纪念性艺术之外,民间传说在“非官方”空间中找到了独特的归宿 — — 手稿的边缘,以及教堂家具的隐蔽雕刻元素。这些僻静的角落为艺术家和雕刻家提供了自由发挥幽默、戏仿和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自由,为了解中世纪大众的想象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
手写旁注(droleri)
中世纪手抄本,尤其是13和14世纪的手抄本,页边空白处常常绘满各种异想天开、幽默诙谐,有时甚至带有淫秽意味的图画,这些图画被称为“drolleries”(源自法语drôlerie,意为“趣味”或“古怪”)。这些图画通常与书页上的正文没有直接关系。它们为抄写员和彩绘师提供了自由创作的空间。
旁注的核心主题之一是“颠倒的世界”(monde renversé),这是一种流行的民俗主题,其中社会和自然的等级制度被颠倒过来。手稿的页边空白处描绘了野兔和家兔猎杀人类、武装骑士与蜗牛搏斗的场景,以及动物模仿人类活动(例如演奏乐器或组织葬礼游行)的场景。
这些图像体现了中世纪狂欢节的概念,这种概念也出现在愚人节等民间节日中。神圣文本的边缘成为了戏仿、混乱和暂时打破等级制度的许可空间。杀手兔的图画并非随意涂鸦,而是根深蒂固的民间狂欢节逆转传统的视觉表达,在僵化的社会秩序中提供了心理释放。因此,手稿页面成为了中世纪社会的缩影:一个被“狂欢节”场地包围的神圣中心,规则在这里暂时被打破。
慈悲花属
Misericordia(源自拉丁语 misericordia,意为“仁慈”)是教堂唱诗班折叠座椅上的小木架,旨在为僧侣和神职人员在长时间的礼拜中提供支撑。由于座椅放下时这些雕刻元素会被遮挡,因此木雕师拥有相当大的创作自由。Misericordia 上的图案通常幽默多于虔诚。
这些作品展现了日常生活场景(妻子拉扯丈夫的头发)、谚语寓言插图、工匠工作场景,以及奇幻生物和怪诞人物。《慈悲》为人们提供了难得一见的、未经修饰的“民俗生活”视角。它们是官方认可却又隐秘的流行文化档案,位于神圣空间的核心,记录着普通人的日常关切、幽默和智慧,而这些往往在精英艺术和文字资料中缺失。
民间传统在艺术中的地域表现
在整个欧洲,民间传说与经典艺术之间的互动并不统一。不同地区发展出了独特的视觉语言,反映了当地的神话传统及其与基督教相遇的历史背景。比较凯尔特、斯堪的纳维亚和斯拉夫艺术,可以揭示一系列文化融合模式 — — 从深度融合到持续保存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岛屿(凯尔特)艺术
在爱尔兰和英国,前基督教凯尔特图案与基督教主题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岛屿风格,或称爱尔兰-撒克逊风格。在这里,古老的装饰传统不仅点缀了基督教艺术,更成为了其基本语法。
- 《凯尔斯之书》 :这本书籍插图杰作正是这种融合的典范。福音书的页面布满了复杂的凯尔特结、螺旋和动物图案交织的图案,为经文增添了装饰性的框架。手稿中也充满了动物象征,蛇象征着复活,孔雀象征着永生,将基督教的诠释与更古老的信仰联系起来。
- 爱尔兰高十字架 :这些宏伟的石十字架始建于公元9世纪,是文化融合的另一个例证。它们融合了基督教十字架的形状和异教圆形符号(象征太阳或永恒)。十字架表面布满雕刻,圣经场景与抽象的凯尔特图案交相辉映。这些十字架曾作为新兴融合信仰的公共纪念碑。
斯堪的纳维亚艺术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尤其是挪威,皈依基督教的时间较晚,异教神话主题的影响力也持续了更久。该地区的艺术与其说是融合,不如说是异教与基督教主题的共存与并置。
- 木板教堂(stave church) :挪威独特的木板教堂见证了这种文化的对话。教堂的雕花门廊通常装饰着北欧神话场景,并融入基督教符号。最著名的例子是希勒斯塔德(Hylestad)木板教堂的门廊,它详细描绘了沃尔松格传奇中西居尔德(Sigurd)屠龙法夫纳(Fafnir)的传说。异教史诗与基督教教堂的并置,反映了一段文化转型时期。
- 符文石 :维京时代的纪念碑上也经常刻有北欧神话中的图案。它们描绘了神雷神托尔捕获世界之蛇耶梦加得的场景,诸神黄昏时奥丁被巨狼芬里尔吞噬的场景,以及西格德传奇中的场景。这些石碑用于纪念祖先及其丰功伟绩,唤起人们对充满神话色彩的共同英雄往昔的回忆。
斯拉夫传统
在斯拉夫民族的艺术中,前基督教异教的影响更为微妙,但在结构上却意义重大。罗斯基督教化后,异教偶像被摧毁,但古代宇宙观和美学元素得以保留,并在东正教文化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 民间艺术和民间传说人物 :巴巴雅嘎等生动的民间传说人物,即巫婆祖先的模糊形象,继续活在民间艺术中,例如在流行版画中。
- 建筑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前基督教世界观的元素影响了俄罗斯东正教教堂的建筑。洋葱形穹顶和四坡屋顶等形式可能源于古斯拉夫木结构建筑和异教圣殿。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传说的影响并非体现在特定的图像图案上,而是体现在更深层次的结构形式上。
比较这些地区传统,我们发现民间传说与官方艺术之间并非存在单一的互动模式。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光谱 — — 从凯尔特艺术的深度融合,到斯堪的纳维亚艺术的直接并置,再到斯拉夫艺术中更为微妙、升华的影响。这种差异是由每个地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条件决定的,展现了民间传统在中世纪宏大的视觉叙事中所占据的多元地位。
归根结底,民间传说不仅仅是中世纪艺术的素材来源。它是一种鲜活的力量,塑造了中世纪艺术的语言,丰富了中世纪艺术的象征意义,并确保了中世纪艺术与广大民众的联系。从宏伟的大教堂到简陋的手抄本页边,从英雄史诗到妙趣横生的寓言,民间传说渗透到了那个时代的视觉文化中,创造了一种复杂而充满活力的肌理,将信仰、神话和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