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在古罗马的作用:技法与主题
自动翻译
壁画在古罗马艺术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装饰着私人住宅、别墅和公共建筑的墙壁。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罗马社会的审美价值观、社会地位和文化偏好。 罗马壁画成为了解该文明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艺术传统的重要信息来源。
古罗马壁画发展史
古罗马的湿壁画源自希腊化时期和伊特鲁里亚时期的传统,罗马人不仅吸收了这些传统,还对其进行了显著的发展。罗马湿壁画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但其鼎盛时期则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

罗马人并不认为艺术与日常生活无关 — — 他们甚至没有专门的术语来形容艺术。然而,他们高度重视那些创作壁画来装饰住宅和公共场所的工匠的技艺和精湛工艺。
对研究罗马壁画而言,尤其有价值的是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后被掩埋的城市 — — 庞贝、赫库兰尼姆及其周围的别墅 — — 的发现。由于火山灰保护了这些城市,许多色彩鲜艳的壁画得以保存至今,让我们得以追溯罗马壁画在两个世纪间的演变。
罗马壁画的创作不仅是为了审美,也具有实用功能 — — 它们在视觉上扩大了房间空间,使室内更加明亮通透。在自然光线不足,甚至一些房间没有窗户的情况下,色彩明亮的壁画营造出空间感和光线感。
罗马壁画创作的技术方面
材料和颜料
罗马壁画的创作需要精心准备,并使用各种材料。壁画的基础材料是灰泥,由石灰和填料(沙子或大理石碎片)组成。壁画的墙面准备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包括涂抹多层灰泥。
老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中将颜料分为两类:“艳丽”(明亮的)和“柔和”(柔和的)。第一类颜料包括昂贵且稀有的颜料,例如朱砂(硫化汞)、蓝铜矿、孔雀石、靛蓝和泰尔紫。由于这些材料价格昂贵,通常由客户提供给艺术家。第二类颜料则价格较为实惠,例如各种色调的赭石、绿土、白垩和合成埃及蓝。
埃及蓝是历史上第一种人工合成的颜料,对罗马绘画尤为重要。这种硅酸铜钙的颜料是通过烧制铜矿石、石灰石和石英砂的混合物而制成的。其制造技术源自埃及,但到了罗马时代,这种颜料的生产已遍布整个帝国。
新的研究表明,罗马艺术家使用的材料比之前认为的更加复杂多样。在罗马壁画中发现的罕见成分包括重晶石、明矾石、煤和硅藻土。这表明当时先进的技术和广泛的贸易联系为艺术家提供了所需的材料。
布翁·弗雷斯科方法
罗马壁画的主要技法是“buon fresco”(意大利语:buon fresco,意为“真正的壁画”)。这种方法需要将耐碱颜料用水研磨后,涂抹在新鲜湿润的石灰灰泥上。由于灰泥的化学成分,颜料无需使用粘合剂。
创作壁画的过程始于准备墙壁。首先,要涂抹一层粗糙的灰泥(arriccio),并放置数天使其干燥。然后,在艺术家计划一天内完成绘制的区域,涂抹一层薄薄的饰面灰泥(intonaco)。艺术家会在这层未干的灰泥上涂抹颜料。
随着灰泥干燥,发生了碳化过程: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形成碳酸钙,将颜料固定在保护性晶体结构中。这使得湿壁画极其耐用,这有别于其他壁画技法。
湿壁画 (Bouon Fresco) 技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其持久性。缺点是必须在灰泥干燥前迅速完成,并且不能出现任何错误,因为几乎不可能进行修改。另一种技法是干湿壁画 (Fresco secco),即用粘合剂将颜料涂抹在干燥的灰泥上,但这种画作的持久性较差。
期刊和工作组织
由于“清水湿壁画”(buon fresco)技法的特殊性,艺术家只能在墙面上涂抹新鲜灰泥且保持湿润的部分进行绘画。这种可以在一天内完成的区域被称为“giornata”(意大利语:giornata,意为“一天的工作”)。
画框的尺寸取决于图像的复杂程度。例如,描绘面部细节可能需要一整幅画框,而大面积的背景则可以更快完成。在一些现存的壁画中,画框之间的界限清晰可见,尤其是在修复或时间的侵蚀揭示了不同区域颜料色调差异的情况下。
在上色之前,艺术家会先画一张草图。为此,艺术家通常会使用全尺寸的硬纸板(草图),然后将轮廓转移到新鲜的石膏上。轮廓可以用刮刀刻在石膏上,也可以用炭笔勾勒。
一天工作结束后,墙上多余的未用石膏会被刮掉,以便第二天重新涂抹一层,制作新的“giornata”。这一过程需要精心规划和组织,确保相邻“giornata”之间的边界几乎难以察觉,尤其是在图像重要元素的交界处。
庞贝绘画的四种风格
得益于庞贝古城以及其他被维苏威火山爆发掩埋的城市中幸存下来的壁画,研究人员得以追溯罗马壁画的演变。1882年,德国考古学家奥古斯特·毛(August Mau)将庞贝绘画分为四种主要风格,反映了该艺术从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79年的发展。这一分类经过后世学者的补充和完善,至今仍被用于艺术评论。
第一种款式:镶嵌
第一种风格,也称为镶嵌式或结构式,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80年左右较为流行。这种风格的特点是在抹灰的墙壁上铺设仿大理石饰面,并采用浮雕线条和鲜艳的色彩。
第一种风格的墙壁通常被划分为三个水平区域。下层区域模仿彩色大理石基座,中层区域由一系列矩形面板组成,营造出不同颜色和纹理的大理石板的错觉,上层区域通常设计成雕带。有时,设计中还会融入壁柱等建筑元素。
第一种风格反映了希腊化文化对罗马艺术的影响。这种墙面装饰在希腊化时期的希腊城市中十分常见,后来传入罗马。灰泥和鲜艳色彩的运用营造出奢华的大理石装饰效果,只有富豪才能负担得起,也使这类画作成为声望和财富的象征。
第一种风格的例子可以在赫库兰尼姆的萨姆尼特房屋和庞贝的牧神之家中找到。虽然这种风格最终被更复杂、更具绘画性的风格所取代,但镶嵌风格的元素在后期的罗马壁画中仍然被沿用,尤其是在墙壁的下部区域。
第二种风格:建筑风格
第二种风格被称为建筑风格,流行于公元前80年至公元前15年左右。在这种风格中,艺术家们放弃了浮雕灰泥,转而采用幻觉绘画,在平坦的墙面上用建筑元素营造出三维空间的幻觉。
墙体下部区域仍可仿制大理石覆层,但不再采用浮雕,而是纯粹的绘画手法。中部和上部区域则被改造成复杂的建筑构图,由柱子、壁柱和檐口构成,营造出超越真实墙体的空间感。透过这些建筑元素,人们可以欣赏到想象中的风景、城市、圣殿或戏剧场景。
第二种风格的特点是写实的描绘、透视的运用、鲜艳的色彩以及光影的运用。艺术家们力求扩大房间的空间,营造出通往更大房间或户外空间的幻觉。在某些情况下,墙壁似乎完全消失了,变成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
第二种风格的绘画中也会出现具象图像 — — 神话场景、静物、面具。它们可以位于建筑构图的中心,如同画框中的画作,或成为想象中风景的一部分。
第二种风格最著名的例子是庞贝秘仪别墅、罗马博斯科雷阿莱别墅和法尔内西纳别墅的壁画。有趣的是,建筑师维特鲁威批评这种风格的一些元素不切实际,并指出“这些东西现在不存在,不可能存在,也从未存在过”。
第三种风格:装饰风格
第三种风格被称为装饰风格,大约在公元前15年至公元50年间盛行。这种风格摒弃了第二种风格的幻觉式建筑和空间深度,转而采用更扁平、更具装饰性的构图。
第三种风格的墙壁通常被分成几块垂直的嵌板,由细柱或烛台隔开。中央嵌板通常绘有小型风景或神话场景,并以装饰图案为边框。这些微型画作看起来就像挂在墙上的真正画架作品。
第三种风格的配色方案更加精致低调。背景多为单色 — — 黑色、红色和白色,优雅的装饰图案和小型的人物场景在其上格外醒目。装饰元素以风格化的植物图案、花环、烛台和奇异的生物图案为主。
第三种风格展现了对精致优雅而非空间效果的追求。艺术家们高度重视细节和工艺的完美。这种风格与奥古斯都时代的审美偏好相呼应,偏向古典主义和内敛的奢华。
第三种风格的例子可以在庞贝的卢克莱修·弗朗托故居和马库斯·卢克莱修故居以及罗马帕拉蒂尼山上的皇宫中看到。
第四种风格:复杂
第四种风格,毛称之为“复杂”或“精致”,在公元1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并在庞贝城盛行,直至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这种风格融合了所有先前风格的元素,创造出兼收并蓄、丰富多彩的作品。
第四种风格复兴了第二种风格的幻觉主义建筑,但更加奇幻,更具装饰性。建筑元素变得轻盈优雅,有时甚至纤薄得不切实际。它们构成了各种图像的框架 — — 神话场景、风景、静物、风俗画。
第四种风格的一大特色是装饰图案的丰富多样。墙壁通常被分割成许多大小不一的面板,上面装饰着各种装饰品、微缩景观和奇幻的建筑图案。中央面板上可能绘有技艺精湛的大型神话故事。
第四种风格的配色再次变得明亮且对比鲜明。红、黑、黄三色背景十分流行,色彩斑斓的人物场景和白色装饰元素在此背景下格外醒目。第四种风格的艺术家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创作出复杂的多人物构图和细致的装饰。
第四种风格体现了尼禄王朝和弗拉维王朝早期的品味,他们热衷于盛大和戏剧性。这种风格在尼禄位于罗马的金宫(Domus Aurea)以及公元62年地震后修复的许多庞贝古宅中都能看到,例如维提之家(House of the Vettii)。
罗马壁画的主题
罗马壁画以其题材和主题的多样性而引人注目。从神话场景到日常生活速写,从建筑幻想到静物,罗马壁画的主题范围反映了罗马社会的兴趣、价值观和审美偏好。
神话故事
神话场景是罗马壁画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它们装饰着私人住宅和别墅的餐厅、卧室以及其他房间的墙壁。罗马艺术家的创作主题主要取材于希腊神话,这证明了希腊文化对罗马艺术的深厚影响。
常见的神话题材包括神与英雄的故事:宙斯(朱庇特)的爱情故事、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的功绩、珀尔修斯与安德洛墨达、忒修斯与阿里阿德涅、狄俄尼索斯(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的故事。特洛伊战争的场景以及神与凡人之爱的故事也很受欢迎。
神话壁画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能展现房主的教育背景和文化水平。它们可能具有象征意义,暗示着房主渴望成名的某些美德或品质。例如,赫拉克勒斯的场景象征着力量和勇气,而狄俄尼索斯的故事则象征着好客和慷慨。
神话场景的品质参差不齐,既有大师的精湛技艺,也有较为简朴的作品。技艺最精湛的壁画很可能是希腊名画的复制品,而这些名画本身却已不复存在。因此,罗马复制品成了我们了解众多已失传的希腊绘画杰作的唯一来源。
建筑图案和景观
建筑图案是罗马壁画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是在第二和第四种风格中。柱子、壁柱、门廊、檐口、栏杆营造出空间扩展的视觉效果,并充当其他图像的框架。
一个特殊的类别是由所谓的“神圣田园风光”构成,描绘了树木和岩石环绕的圣殿、寺庙和祭坛。这些图像融合了现实与想象的元素,创造出一幅带有宗教色彩的理想化乡村画作。
城市景观不太常见,但也出现在罗马艺术家的作品中。他们描绘城市、港口和别墅的景色,并融入独特的建筑元素。老普林尼曾提到艺术家斯图迪乌姆(Studium,或鲁迪乌斯),他是第一个用别墅、门廊、花园景观、树林、山丘、水池、运河、河流和海岸图案装饰墙壁的人。
海景是另一个热门主题,尤其是在坎帕尼亚等沿海地区。这些作品通常描绘港口,停泊着船只、渔船、海洋生物,或与海洋相关的神话场景,例如波塞冬(海王星)和涅瑞伊得斯(涅瑞伊得斯)的故事。
罗马壁画中的风景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主义。它们将现实元素与奇幻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理想化的自然形象。这类风景常常作为神话或风俗场景的背景,补充和丰富主要情节。
静物与日常生活
静物画是罗马壁画的常见主题。它们描绘水果、蔬菜、花卉、野味、鱼类、海鲜以及厨房用具。这类画作通常被放置在餐厅和厨房,象征着家中的富足和热情好客。
庞贝古城最近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其中一栋房屋柱廊大厅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静物画。在鲜红色的背景上,描绘了鸟类、野味以及盛有海鲜和贝类的篮子,展现了古代庞贝人发达的饮食文化和艺术品味。
罗马壁画也反映了日常生活场景。它们描绘了各种工艺和职业、贸易场景、娱乐活动以及各种仪式和典礼。这些图像对历史学家来说尤其珍贵,因为它们提供了关于古罗马人生活和习俗的视觉信息。
与宴会和座谈会相关的场景也很受欢迎。这些壁画描绘了宴会宾客、乐师、舞者以及侍奉食物和美酒的仆人。这些壁画不仅装饰了三层卧房,还营造出一种欢乐奢华的氛围,与房间里正在举行的真正宴会相得益彰。
另有一类画作由情色场景组成,可放置在卧室或其他私人空间。与普遍的看法相反,这类画作并非总是带有明显的性暗示;其中许多与狄俄尼索斯崇拜或其他宗教观念有关。
壁画在罗马社会中的作用
古罗马的壁画功能多样,从纯粹的装饰到社会地位和象征意义,应有尽有。它们不仅仅是墙壁装饰,更是罗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罗马的价值观、审美观念和社会规范。
社会和文化意义
在罗马社会,家不仅是私人空间,也是社交生活的场所。富有的罗马人经常接待宾客 — — 客户、商业伙伴、朋友。家居装饰,包括壁画,是给访客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种方式,也是为了展现主人的地位、财富、教育和品味。
壁画主题的选择往往体现了房主的知识兴趣和文化偏好。神话场景展现了对希腊文化的熟悉,而希腊文化被认为是精致的象征。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则体现了其受教育程度。哲学家或缪斯女神的形象则体现了房主的求知欲。
在公共建筑中,壁画可能具有宣传价值。例如,在与帝王崇拜相关的建筑中,可以放置颂扬皇帝及其事迹的场景。在寺庙中,壁画描绘了与受崇敬的神灵相关的神话故事以及宗教仪式的场景。
壁画也发挥着教育作用。对许多罗马人,尤其是儿童来说,描绘神话场景是了解文化遗产、宗教信仰和社会道德价值观的一种方式。视觉图像补充并阐释了从文学和口述历史中可以学到的知识。
象征意义和地位
在罗马社会,壁画是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只有富人才能负担得起聘请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并购买昂贵的颜料来装饰房屋。紫色、青金石色或朱砂色等明亮而稀有的颜料尤其珍贵,价格不菲。
壁画在宫殿中的布置也与各个房间的社交功能息息相关。最令人印象深刻且价格昂贵的画作位于宫殿的公共区域 — — 中庭、柱廊、三层卧房,供游客欣赏。而更私密、更私人的画作则位于私人房间 — — 卧室、小客厅。
受过教育的罗马人能够理解壁画中的象征性语言。某些图像和场景具有既定的关联。例如,维纳斯的形象可以象征爱与美,如果女神出现在花园或农耕场景中,则可能象征生育力。酒神节的图案不仅象征着美酒和欢乐,还象征着神秘的复兴和重生。
一些研究人员指出,壁画可能具有避邪的功能 — — 抵御邪恶、招来好运。这或许可以解释某些神灵和象征图案的流行,例如阳具护身符、美杜莎或戏剧面具。
总的来说,罗马房屋中的壁画营造出一种特殊的视觉环境,与主人的地位和抱负相符,体现其价值观和品味,同时也发挥着组织和划分空间的实用功能。
罗马壁画的保护与研究
罗马壁画的保护与研究史,是一部考古发现、科学研究和保护方法发展的历史。得益于庞贝、赫库兰尼姆和其他罗马遗址的发掘,以及现代分析技术的进步,我们如今有机会欣赏和理解这一独特的艺术遗产。
庞贝和赫库兰尼姆
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对庞贝、赫库兰尼姆及其周边别墅的居民来说是一场灾难,但矛盾的是,它却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壁画。火山灰和浮石层保护了这些壁画免受大气因素的影响,避免了它们的毁灭。
庞贝古城的首次系统性发掘始于18世纪中叶,当时那不勒斯国王查理三世正在统治时期。这次发掘引起了欧洲的极大兴趣,并对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保存完好、色彩鲜艳的壁画的发现,让那些习惯于通过单色大理石雕像来欣赏古迹的人们大为震惊。
赫库兰尼姆的保存条件与庞贝不同。这座城市被埋在一层更厚的火山碎屑流之下,这些碎屑流硬化成坚固的岩石。这使得挖掘工作更加困难,但有机材料(包括木制建筑构件和家具)的保存状况更好。赫库兰尼姆的壁画保存状况通常比庞贝更好。
庞贝和赫库兰尼姆的许多壁画被从城墙上取下,并移至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至今仍保存在那里。然而,大多数画作仍留在原地,这给它们的保护带来了挑战,因为它们会暴露在日晒雨淋和温度波动中。
近几十年来,考古学家和修复人员一直在使用新方法来保存和修复壁画。这些方法包括使用现代防腐剂、创造保护涂层和微气候,以及利用数字记录和重建来记录和研究壁画。
现代研究与分析
现代科学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罗马壁画的创作技术及其原貌。光谱和色谱方法有助于识别古代艺术家使用的颜料和粘合剂。
拉曼光谱法已被证明在分析罗马蓝和罗马绿颜料(例如埃及蓝、蓝铜矿和孔雀石)方面特别有用。这种非破坏性技术无需大量材料样本即可准确测定颜料的化学成分。
罗马壁画中有机粘合剂的分析更为复杂。不同的研究小组对同一材料进行分析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表明可能存在方法学问题。从硬化石膏中提取古代粘合剂以及样品可能受到生物污染也带来了一些困难。
大多数罗马壁画是否确实如先前所认为的那样,采用了“清水壁画”(buon fresco)技法,或者艺术家是否使用了添加有机粘合剂的混合技法,这仍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新的证据表明,罗马艺术家使用混合技法的频率可能比先前认为的要高。
数字技术也改变了研究罗马壁画的方式。高精度摄影、3D扫描和虚拟重建技术使得创建彩绘房间的精细模型成为可能,这些模型可以在不暴露原作受损风险的情况下进行研究。这些技术还可以通过虚拟方式去除损坏和污染,从而恢复壁画的原貌。
跨学科研究汇集了考古学家、艺术史学家、化学家和文物保护专家,为罗马壁画提供了最全面的图景。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罗马艺术的技术和美学,也有助于开发有效的方法,为子孙后代保护这一文化遗产。
古罗马的壁画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罗马人将希腊艺术传统与自身创新相结合,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视觉文化,影响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当今的后续艺术时代。
罗马大师们完善的“湿壁画”(buon fresco)技法,使得创作出历久弥新、栩栩如生的图像成为可能,其中许多作品至今仍保持着其独特的美感。奥古斯特·茂所定义的庞贝绘画的四种风格,展现了两个世纪以来艺术品味和技术水平的演变。
罗马壁画的题材反映了古罗马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宗教观念、文学和神话知识以及审美偏好。从雄伟的神话场景到优雅的静物写生,从建筑幻想到风俗速写,壁画向我们揭示了两千年前人们生活的世界。
壁画在罗马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角色。它们不仅装饰住宅和公共建筑,还能彰显主人的地位,反映其知识兴趣,营造特定的室内氛围,在视觉上扩大空间,并为室内增添光彩。
得益于庞贝、赫库兰尼姆和其他罗马城市壁画保存的独特环境,以及现代研究和保护方法,我们有机会研究这一非凡的艺术遗产。每一次新的发现和研究都为我们理解罗马壁画及其整体文化增添了新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