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赖喇嘛的“新千年伦理”,摘要 自动翻译
新千年伦理学是一本实用的世俗生活伦理学著作。它由十四世达赖喇嘛撰写,于 2011 年出版。这本书旨在适用于任何拿起它的人,无论是否有宗教信仰。 为使这成为可能,达赖喇嘛教义的智慧并不直接适用于宗教,而是将某些对人类状况自然而然的伦理问题作为具有实际适用解决方案的问题来处理。本质上,这本书确定了严重的道德问题,并邀请读者通过改变他们的决策方式来自行解决这些问题。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名叫丹增嘉措,是现任达赖喇嘛。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首席僧侣,这意味着他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宗教人物。由于 1959 年西藏起义后的政治威胁,达赖喇嘛作为难民生活在印度。关心人民的精神发展——所有听他的人——他写了大量的书籍,涉及哲学、宗教、伦理和西藏历史的思想。作为世界佛教教派的代表,现任达赖喇嘛以对争议话题的进取态度而著称。
本书开篇解释了作者写这本书的动机。达赖喇嘛为所有希望阐明道德成功之路的读者写作,而道德成功之路又是幸福之路。他认为,真正的幸福——一种持续很长时间且不受环境影响的幸福——是每个人有意或无意的目标,而道德是确保这种幸福的方式。他甚至更进一步,将真正的幸福描述为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源于对他人的持续、真诚的关心。
为了做出符合道德的决定,有必要考虑该决定对其他人、意图、行为本身及其动机的影响。这些伦理反思的重点是练习同理心——分担他人的痛苦——以及为他人着想,但这是一种练习,也就是说,它需要不断的成长。
达赖喇嘛接着更具体地写了道德的本质,以及阻碍人们在今天的生活中应用道德的障碍。他描述了消极或“痛苦”的情绪是暂时的障碍,会诱使经历这些情绪的人放弃控制,但人必须保持有意识地对自己对情绪的反应负责。
如果一个人不断屈服于负面情绪,他们就会形成消极的模式,进而影响其他人对他们的看法,从而以耻辱和怀疑扼杀任何个人成长。相反,经历负面情绪的人应该识别这些感受,避免情绪触发,直到他们准备好面对它们,挑战这些感受的起源以获得理解,并克制回应。
感觉存在的事实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有义务按照这种感觉行事。在达赖喇嘛的经验中,实行道德克制意味着在苦难中选择他人的福祉,而不是压制负面情绪。他认为,也许挑战美德和世界的人只是在教导被挑战的人 so pa,这是一个藏语,意思是勇敢地以道德的方式应对逆境。对于每一种痛苦的情绪,都有一种道德对策,可以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同情上来将一个人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
在第 9 章,作者讨论了苦难的本质。人们自然会避免痛苦,但这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痛苦是由业力造成的,是个人决定的结果或整个社会做出的决定的结果。达赖喇嘛告诫读者,面对可以避免和无法避免的痛苦,不要灰心,有问题就研究解决,没有问题就别担心。并非每个问题都有解决方案,但担心痛苦只会滋生更多的担忧和痛苦。如果没有解决办法,那么这种痛苦就是灵性成长的机会。
道德决策基于洞察力,而洞察力必须通过洞察力和技能来发展。通过不断地检查和挑战自己的动机,人们可以培养出一种辨别的直觉。任何阻碍一个人早日获得道德成功的障碍都会随着他练习明辨力而变得不那么困难。所有这些内部分析的目的是为所有生物的利益参与普遍的责任。
有道德的生活是以对所有人的同情为中心的生活,以沉着和自律的方式进行。由于自愿的自我牺牲和谦逊,一个人增加了他的道德潜力。在结束对普世伦理的讨论时,达赖喇嘛解释说,没有人必须完全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才能走上真正幸福的道路。相反,这条道路看起来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连续决策,一次选择一个。
本书的最后几章反映了作者对当今伦理困境的个人理解。他畅所欲言,为教育、媒体、环境、政治和经济、暴力和全球化的变革提供了具体的机会。谈到宗教,他呼吁所有宗教人士为人类的团结而努力。他相信看似矛盾的信仰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最后,他敦促他的读者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这是参与道德卓越之路的结果,始终基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同情。
字符列表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原名杰尊蒋培阿旺洛桑益西丹增嘉措,2岁时被认定为西藏宗教领袖的转世灵童。达赖喇嘛在藏传佛教中的角色是领导该宗教的格鲁派。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领袖,根据佛教徒的说法,他会在一代人中转世一次,为下一代服务。
十四世达赖喇嘛带领藏人经历了极其动荡的政治动荡,尤其是在 1959 年西藏起义之后,他被迫在印度避难。就他的教义而言,他的生活以进步的价值观为特征,有时会引起争议。他通过宣布他不相信自己这次会转世来创造历史,从而避免了中国政府在选择新达赖喇嘛时可能出现的政治暴力。
达赖喇嘛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将这本书作为许多关于精神教育的著作之一,但尤其是这本书是写给任何人的,无论他们的宗教信仰如何。他试图通过提出一种不依赖于任何宗教信条的道德行为体系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圣雄甘地
作者提到了受人尊敬的印度民众领袖甘地,他在印度独立运动期间以公民不服从的方式抗议英国的统治。作为人民的领袖,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以说服人们以他为榜样。达赖喇嘛说,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极端程度的承诺是不必要的。通过渐进和持续的微小变化,可以实现道德和有意义的生活。
香提维达
Shantiveda是8世纪的佛教僧侣。他是一位印度人,他撰写并广泛教授有关实际灵性成长的内容。在关于苦难的章节中,达赖喇嘛提到了香提维达关于苦难的教义。“如果有针对特定痛苦的解决方案,那么就应用它,无需担心。如果没有解决方案,请不要担心。担心无济于事,反而会加剧痛苦。”
主题
非暴力才是正道
达赖喇嘛解释说,存在的真相不在于任何一种特定的世界观或表现,而最高的道路是寻求了解事物的方式而不试图改变事物的方式。这并不容易,因为这并不意味着和平——目睹袭击而不进行干预不是非暴力。理解这一点的最好方法是将其视为善恶的重组。善是非暴力和理解,而恶则始于强加某人的特定信仰或政治意愿。
同情和理解
从名称上看,伦理本身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同理心。像今天的地球这样一个全球化、多样化的世界,其真正的伦理意味着相互竞争的世界观之间存在危险的紧张关系。达赖喇嘛在这场辩论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以诚实的态度,从实际的角度来看,没有两种信仰是相互排斥的。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能够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在一起。
但这只有通过同理心和理解才能发生。通过同理心,我们从理论上实践如果我们不是自己,而是别人,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个过程显示了通过理解他人的过程可以看到世界和社区的可见性。
宗教作为幸福的追求
这本书的主题,以及它为何如此受某些人喜爱而令另一些人如此排斥的原因,是达赖喇嘛对信仰的叙述。达赖喇嘛表明,信仰是逻辑的、情绪化的头脑试图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的结果。
达赖喇嘛所说的幸福是指末世的幸福,而不是间接的幸福。他认为人类灵魂的真正愿望是幸福,然后绕过宗教间对话,以此为出发点,认为幸福最好通过同理心、服务和社区来实现。
达赖喇嘛是佛教格鲁派的一位高僧,他的宗教观很大程度上受东方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大乘佛教,它侧重于消除灵魂中的欲望和厌恶。
达赖喇嘛将这种世界观带到了伦理这个大问题上,他分享了宗教信仰和他自己信仰的普遍主义之间的区别。他通过超越宗教信仰来捍卫宗教教条,解释人们如何形成宗教信仰作为我们感到神圣的知识目录,因为我们希望它会给我们带来幸福。达赖喇嘛接着解释说,无论一个人信奉什么宗教,我们都可以通过对他人的同情,通过牺牲和开放的生活来实现和平与幸福。
这些教义与佛教对人类苦难的解释完全一致。佛教认为,人的灵魂受苦是欲望或厌恶的结果,真正的幸福只有在一个人学会克服他的欲望之后才能获得。这将导致一种深思熟虑、思想开放的观点,这种观点将争取和平与理解,高于任何政治制度或宗教的所有教条。
这本书是有争议的,因为保守的宗教信徒的宗教信仰,他们认为普遍主义是对其宗教传统排他性的打击。
- "Memoirs of a Revolutionary" by Peter Kropotkin, summary
- "Italian Journey" by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summary
- "Prometheus" by Lord Byron, summary
- "New Atlantis" by Francis Bacon, summary
- "Invincible" by Stanislav Lem, summary
- "An American Tragedy" by Theodore Dreiser, summary
- "Way to Wealth" Benjamin Franklin summary
- Summary of the story "Viper" by Alexei Tolstoy
您无法评论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