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心理主义
自动翻译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心理散文大师之一。他的小说 《罪与罚》 是对人类灵魂的深刻探究,揭示了意识和潜意识最复杂的过程、行为动机及其心理后果。 在这部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艺术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到人类心灵最隐秘的角落。心理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手法,更是理解人性及其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一种根本方法。然而,作家本人并不认同“心理学家”的定义,他更倾向于称自己为“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这意味着他能够洞察并描绘人类灵魂的深层本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对心理主义的运用体现在作品艺术结构的各个层面 — — 从情节、结构到语言特征。
2 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主义的独特性
3 小说《罪与罚》中的心理技巧
4 罗迪翁·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画像
5 塑造次要角色的心理技巧
6 心理主义作为小说意识形态表达方式
7 小说中心理潜台词的作用
8 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主义对世界文学发展的影响
9 透过心理主义的棱镜看小说类型的独特性
10 心理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方法的特点
文学中的心理主义观念
心理主义是一种艺术手法,它使作者能够细致而深入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根据文学学者LS·维果茨基的定义,“心理主义是一种运用特定的虚构手法,对文学人物的感受、思想和经历进行较为完整、细致和深入的刻画。”
文学凭借其意象,拥有独特的能力,能够以特别的深度和细节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了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作者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人物肖像、外貌细节、内心世界、风景速写。
俄罗斯文学史上,心理主义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派以 屠格涅夫 、 冈察洛夫 、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为代表 ,他们通过心理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另一派以 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斯科夫的作品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中心理分析具有更深刻的哲学性。
心理主义主要体现在两种形式:直接(从“内部”描绘内心世界)和间接(从“外部”描绘)。直接形式包含作者对人物的反思或自我分析,间接形式则通过对人物姿态、动作的刻画来体现,读者必须独立解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主义的独特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学方法与其他作家兼心理学家的方法截然不同。如果说托尔斯泰的特点是“灵魂辩证法”,即描绘人物情感和思想的逐步、阶段性发展,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主要关注的是心理的临界状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主义可以被称为“极端心理主义”: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晕厥、癫痫、歇斯底里、谵妄、发烧、绝望、神经衰弱甚至意识分裂的场景。然而,作家本身并不需要这些强大的手段。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绘的是人类灵魂的悲剧,饱受悲伤或良心谴责的折磨,其直接后果是疾病。
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创作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是复调性。正如巴赫金所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以“多种独立且互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为特征。与所有人物都服从于单一作者意识的独白小说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每位主人公都拥有独立于作者的声音和世界观。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创新者,他凭直觉发现了潜意识在人类心灵中的重要性,并预示了精神分析学的诸多发现。他探索了神经症和恐惧症的伦理根源,表明精神疾病往往源于“病态良心的折磨”。
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主义的形而上本质,体现在对人类灵魂中善恶永恒斗争的描绘上,这使他更接近浪漫主义心理主义的传统。作家“将潜意识浪漫化,以一种特殊的神秘主义精神对其进行描绘,并为其描写注入神秘色彩”。
小说《罪与罚》中的心理技巧
《罪与罚》代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学造诣的巅峰。在这部小说中,作家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主人公罗季翁·拉斯柯尔尼科夫。
内心独白是其主要技巧之一,它能让读者洞察主人公的意识,聆听他内心的声音。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独白反映了他性格中的矛盾性,以及他灵魂中各种原则的斗争。这些独白通常以内心对话的形式出现,主人公似乎在与自己争论,自问问题,并质疑自己的决定。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运用了一种接近20世纪文学中“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思维自然流畅,充满了联想式的过渡和逻辑上的停顿。这种手法在谵妄和半谵妄的场景中尤为明显,因为主人公的意识因发烧或强烈的情绪冲击而模糊不清。
梦境在小说的心理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将其作为揭示主人公潜意识冲动的手段,也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形式,使他能够以象征形式表达深刻的道德和哲学问题。
小说描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三个关键梦境。第一个梦境是关于一匹被屠宰的马,主人公在行凶前看到了这匹马,预示了未来的犯罪,并展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对暴力的抗拒。第二个梦境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再次杀死了老妇人,而老妇人却大笑起来,反映了主人公在犯罪后遭受的心理折磨。第三个梦境是关于瘟疫,象征性地描绘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理论的“传染性”及其对人类的毁灭性后果。
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心理手法是对话决斗 — — 激烈的言语交锋,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拉斯柯尔尼科夫和波尔菲里·彼得罗维奇之间的三次会面,它们构成了一场智力和心理的较量。在这些场景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巧妙地展现了对话双方的言语,还展现了对话中隐藏的动机、潜台词和心理策略。
忏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主义的一大特色。小说中包含了人物的几段细致的忏悔:马尔梅拉多夫在酒馆的忏悔,拉斯柯尔尼科夫对索尼娅的忏悔,以及斯维德里加伊洛夫的自白。在这些忏悔中,人物吐露了他们灵魂中最隐秘、往往最羞耻的一面,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心理赤裸氛围。
陀思妥耶夫斯基巧妙地运用了细致描写人物情绪状态的肢体表现的技巧。他细致地描写了人物声音、面部表情、手势的变化,记录了人物心理状态的肢体表现:苍白、脸红、颤抖、口干、心跳。
为了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家大量运用象征意象和隐喻。例如,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房间形似棺材,象征着他的精神状态;圣彼得堡的街道闷热、恶臭、尘土飞扬、酷热难耐,营造出一种反映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氛围。
小说包含许多语言主导动机,营造出心理潜台词。“屁股”、“鲜血”、“王冠”、“死亡”等词贯穿整部作品,贯穿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所有对话,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心理背景。
罗迪翁·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画像
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类型复杂,兼具矛盾特质。陀思妥耶夫斯基将他描绘成深陷内心危机的人物,其根源既包括外部环境(贫困、社会不公),也包括内部原因(骄傲、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妄想)。
小说的核心心理问题之一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动机。陀思妥耶夫斯基刻意将这些动机描绘得复杂而矛盾。拉斯柯尔尼科夫本人也试图用不同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想要帮助母亲和妹妹,想要检验“谁有权利”的理论,想要克服自身的弱点。
在与索尼娅的对话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坦白道:“你知道吗,索尼娅,”他突然灵光一闪,“你知道我会告诉你什么:如果我因为饿了杀了她就好了,”他继续说道,每个字都强调着,神秘而真诚地看着她,“那么我现在……就会很高兴!要是你知道就好了!”这段坦白表明,犯罪的真正动机远比社会原因甚至意识形态信念要深刻得多。
陀思妥耶夫斯基揭示,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行核心在于对世界秩序的形而上学反抗,试图将自己置于上帝的位置,决定谁生谁死。这是一种“违反原则”的罪行,正如主人公自己所说:“我没有杀人,我杀了一个原则。”
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犯罪前内心深处充满矛盾。一方面,他对穷人和弱势群体充满同情(梦见马的情节,帮助了马尔梅拉多夫一家);另一方面,他又以“更高目标”的名义构建了一种为暴力辩护的理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现了主人公如何将自己封闭在内心世界,与世隔绝 — — 作家称之为“地下”状态。拉斯柯尔尼科夫本人也承认:“那时我像蜘蛛一样躲在角落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这种自愿与世隔绝、疏远他人的状态是危险的,会导致道德沦丧。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非仅仅从社会角度来解释“地下”组织的状态。拉斯柯尔尼科夫承认,如果他愿意,他本可以避免极度贫困:“你知道吗,也许我可以避免?母亲会派人送来所需的东西,我自己就能挣钱买靴子、衣服和面包;很可能!培训班要来了;他们给50戈比。拉祖米欣有工作!但我生气了,不想工作了。是的,我生气了(这个词用得真好!)。”
谋杀之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状态愈发复杂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细致地描写了主人公的良心煎熬、对真相暴露的恐惧,以及他从麻木不仁到极度兴奋的周期性转变。
犯罪的主要心理后果之一是强烈的与世隔绝感。陀思妥耶夫斯基写道:“一种阴郁的、折磨人的、无尽的孤独和疏离感突然在他心中涌现。” 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他那未说出口的话语 — — 犯罪的秘密 — — 而与他人隔绝。
主人公也经历了一种心理麻木的状态,仿佛时间停滞了:“最近,某种特殊的忧郁开始影响他。它没有特别刻薄或灼热的感觉;但它却给人一种恒久、永恒的感觉,人们能感受到这种冰冷、麻木的忧郁所带来的绝望岁月,人们能感受到‘空间尺度’上的某种永恒。”
塑造次要角色的心理技巧
小说《罪与罚》塑造了众多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着复杂的心理结构。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一系列心理类型,展现了他们应对那个时代社会和道德挑战的不同选择。
索尼娅·马尔梅拉多娃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精神对立面。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她外部地位与内心世界的对比来揭示她的心理。表面上,索尼娅是一个“堕落的女人”,为了拯救家人免于饥饿而被迫出卖自己。然而,在内心深处,她依然保持着灵魂的纯洁和虔诚的宗教信仰。
索尼娅的心理刻画基于一个悖论:她的社会地位越卑微,她的精神境界就越高尚。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她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为了他人而自我牺牲的意愿。
在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对话中,索尼娅展现出她深刻理解他人灵魂的能力。她本能地感受到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痛苦以及这种痛苦的根源。当他承认自己犯了谋杀罪时,她回答道:“哦,闭嘴吧,闭嘴吧!你已经背弃了上帝,上帝击倒了你,把你交给了魔鬼!”
索尼娅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理论与通过苦难获得救赎的理念进行了对比:“接受苦难,并通过苦难来救赎自己,这才是人所需要的……”小说中她的心理演变不如拉斯柯尔尼科夫那么戏剧化,但意义却丝毫不逊色:从被动接受命运,到主动扮演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精神导师角色。
负责调查老妇典当行谋杀案的侦探波尔菲里·彼得罗维奇是一位精明的犯罪心理学家。他的侦查方法与其说是建立在收集证据上,不如说是建立在对罪犯人格的心理分析上。
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现了波尔菲里·彼得罗维奇在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对话中如何有意识地运用心理技巧。他刻意重复那些能引起嫌疑人联想到犯罪的词语:“政府公寓”、“对接”、“破案”。如此一来,他便能使拉斯柯尔尼科夫更加激动和困惑,最终迫使他坦白。
拉斯柯尔尼科夫和波尔菲里·彼得罗维奇之间的心理较量是小说中最激烈的元素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现了他们如何解读彼此的想法、预测对方的反应,并玩弄复杂的心理博弈。
小说中即使是次要人物,也有着复杂的心理组织,陀思妥耶夫斯基运用各种手法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马尔梅拉多夫通过他在酒馆的忏悔来展现 — — 这一场景充满了心理细节。他的言语、手势、面部表情都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自卑、自我辩护和绝望的交织。
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马尔梅拉多娃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展现了她独特的个性。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与生俱来的骄傲,让她的现状格外痛苦,这体现在她歇斯底里的爆发、病态的多疑和沉溺于幻想之中。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朋友拉祖米欣代表着那种精力充沛、热爱生活的年轻人,能够克服困难,但道德却不会堕落。他的心理状态通过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对比得以展现。
斯维德里盖洛夫是小说中最复杂的心理类型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将他描绘成一个经历了各种道德沦丧、丧失忏悔能力的人。他的自杀是一个没有道德禁忌、没有精神重生希望的人的必然结局。
心理主义作为小说意识形态表达方式
小说《罪与罚》中的心理主义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表达陀思妥耶夫斯基复杂的哲学、道德和社会思想的一种手段。
作者通过心理分析,对当时流行的“环境论”进行了批判,认为人是社会条件的产物,人的行为,包括犯罪,都可以用不利的社会环境来解释和辩护。
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否认社会条件对人的影响,但他认为社会条件并不能完全决定人的行为。他表明,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人始终拥有道德选择的自由。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并非迫于社会环境(他试图说服自己如此),而是出于自觉的选择。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主人公的坦白强调了这一点:如果他像拉祖米欣那样工作,他本可以避免极度贫困,但他“生气了,不想工作了”。
小说中的心理分析也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学和宗教思想。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作者揭示了那些基于理性主义道德观、将人划分类别以及以更高目标为暴力辩护的理论的破坏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拉斯柯尔尼科夫将人分为“颤抖的生物”和“拥有权利的人”的理论,与基督教关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自然道德的理念相悖。对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谋杀是一种形而上的反抗行为,是一种试图取代上帝地位的尝试。
对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状态的心理分析表明,违反道德律的犯罪同时也是违背自身本性的犯罪。拉斯柯尔尼科夫承认:“我杀了老妇人吗?我杀的是我自己,而不是老妇人。在这里,我永远地自杀了我自己!”
小说中的心理主义也描绘了主人公走向道德复兴的道路。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如何逐渐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如何意识到自己理论的谬误并最终接受基督教的道德原则。
索尼娅·马尔梅拉多娃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向拉斯柯尔尼科夫展示了通过苦难和信仰获得救赎的道路。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心理分析,展现了索尼娅的思想如何逐渐接近拉斯柯尔尼科夫:“她的信念现在怎么可能不是我的信念呢?至少,她的感受,她的愿望……”
小说尾声的心理分析展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如何逐渐克服与人的疏离感,爱与忏悔的能力如何在他身上觉醒。
小说中心理潜台词的作用
小说《罪与罚》中心理主义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心理潜台词 — — 通过对各种细节、象征和反复出现的主题的比较而产生的隐藏意义。
心理潜台词的构建依靠贯穿整部小说的语言主导动机。例如,与谋杀相关的词语(“屁股”、“血”、“王冠”)不断浮现在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意识中,构成联想链,帮助读者洞察主人公的心理。
正如研究人员所指出的,“心理潜台词不过是分散的重复,其中的各个环节彼此之间形成复杂的关系,从而产生新的、更深层的含义”。
波尔菲里·彼得罗维奇是一位精明的犯罪心理学家,他在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谈话中,刻意运用这些联想。他刻意重复那些能引起嫌疑人联想到犯罪的词语,使嫌疑人越来越焦虑,最终迫使他自证其罪。
小说心理潜台词的一个重要元素是象征手法。例如,小说中的圣彼得堡不仅是事件展开的背景,更是心理剧的积极参与者。这座城市街道闷热,恶臭弥漫,尘土飞扬,噪音嘈杂,营造出一种“折磨人、噩梦般的精神错乱”的氛围,反映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状态。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房间形似棺材,象征着他的精神状态,以及他自愿与世隔绝的状态。作者写道,主人公的住所给人一种“奇特的印象;它看起来像一口棺材”。
小说中的梦境也构成了深刻的心理潜台词,它不仅揭示了主人公潜意识中的冲动,也成为对未来事件的象征性预测或对过去事件的概括。
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主义对世界文学发展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主义对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刻画人类内心世界的创新方法,预示了20世纪文学的诸多发现。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心理小说,其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外部事件只是心理过程的催化剂。这种小说类型影响了许多20世纪作家的作品,例如詹姆斯·乔伊斯、弗朗茨·卡夫卡、威廉·福克纳、阿尔贝·加缪、让-保罗·萨特等。
陀思妥耶夫斯基运用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在其雏形中,在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其是在《尤利西斯》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的小说复调结构原则,在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中得到了延续。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学发现预示了精神分析的许多理念。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高度评价这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并专门为他撰写了一部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弗洛伊德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直觉地发现了许多心理机制,这些机制后来被精神分析学科学地描述出来。
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卡尔·雅斯贝斯)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他们的先驱。他们尤其认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人类自由、个人行为责任以及“边缘境况”的理念。
在现代文学和文化领域,人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主义的兴趣丝毫未减。他描绘人类内心世界的方法持续影响着不同国家和不同流派的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主义的某些方面,例如对分裂意识、内心对话、心理防御和自我欺骗的描述,已被证明与现代文学特别相关。
透过心理主义的棱镜看小说类型的独特性
《罪与罚》的体裁定义颇为复杂,因为这部作品具有多层次、多任务的特性。研究人员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部小说并不符合通常的体裁分类体系。
作者对主人公精神世界的深入剖析,以及对其心理结构多层面的刻画,使得这部作品堪称一部心理小说。同时,侦探波尔菲里·彼得罗维奇与罪犯拉斯柯尔尼科夫之间的对峙、凶案的调查以及引人入胜的情节,都赋予了这部作品侦探小说的特色。
小说中提出的尖锐的社会问题,对贫困人民生存和绝望处境的描写,赋予了作品强烈的社会色彩。马尔梅拉多夫一家的悲惨命运,堪称一出悲剧。
小说的构思、人物的自白、紧张的对话,都是为了揭示最深层的想法及其冲突,因此这部小说也被认为是一部意识形态小说。人物对人性的反思以及对上帝的信仰,使《罪与罚》成为一部宗教哲学小说。
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独特类型与其心理主义风格密不可分。正是这种深刻的心理分析,使得作者能够将不同类型元素融合于一部作品,创造出一个触及人类生存最重要问题的多面叙事。
心理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方法的特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心理学家的艺术方法具有许多特点,这些特点在小说《罪与罚》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首先,这尤其关注“历史的当下混乱”,而非稳定的生活方式。陀思妥耶夫斯基将他的主人公描绘成一个转折点,旧秩序正在崩溃,新秩序正在形成。这使得他能够探索处于边缘和危机状态的人类心理。
其次,陀思妥耶夫斯基营造出主人公意识独立于作者视角的幻象。他认为“一种意识无权分析另一种意识”,并由此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每个主人公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按照自己的规律生活,独立于作者和其他主人公的世界。
第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手法融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元素。一方面,他深植于现实,展现人物行为的社会历史决定因素。另一方面,他“浪漫化”潜意识,在其描写中注入神秘色彩,运用浪漫主义诗学元素来传达复杂的心理状态。
第四,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方法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情节的双重解释性”。他小说中的事件既可以用自然的、理性的理由来解释,也可以用超自然的、神秘的理由来解释。
第五,陀思妥耶夫斯基广泛运用对比手法来展现人物的心理。他通过对比人物身上的矛盾特质,展现人物情绪的突变,并创造极端的情境,使人物性格中隐藏的一面得以显露。
《罪与罚》中的心理主义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体系中最重要的元素,它表达了作家的哲学、道德和社会思想,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心理小说,其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描写的主要主题。他运用了多种心理描写技巧:内心独白、梦境和幻象、对话-决斗、人物自白、象征和隐喻、对身体和情感状态的细致描写。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心理分析,揭示了哲学和道德问题:人的自由与责任、善与恶的本质、犯罪与惩罚、罪恶与救赎、信仰与不信仰。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提出的心理主义对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描绘人类内心世界的创新方法,预示了20世纪文学的诸多发现,并至今仍与现代文化息息相关。
小说《罪与罚》仍然是心理散文的典范,它使读者能够深入人类灵魂的最深处,思考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
您无法评论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