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的《世界秩序:对国家特征和历史进程的思考》
自动翻译
亨利·基辛格的著作《世界秩序》于2015年由企鹅出版社出版,对世界各地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进行了分析。基辛格运用其学术经验以及担任尼克松和福特政府国务卿和国家安全顾问的经验,将复杂的问题提炼成通俗易懂的论述。他以历史和地缘政治为分析基础,追溯了欧洲、亚洲和美国不同地区和世界秩序理念的发展。作者运用从局部军事冲突和世界大战到革命和殖民征服等诸多案例来理解历史和现实。他还运用历史证据预测了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些挑战包括:随着中国等全球大国崛起而不断变化的国际秩序;技术在国际关系中的利弊;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外交政策中的道德问题;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组织的局限性。
由于《世界秩序》内容广泛,基辛格按主题和时间顺序划分了正文。在引言中阐述了世界秩序、合法性和权力的概念后,作者用九章的篇幅探讨了这一概念及其应用。每一章都考察特定地区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发展。章节通常按时间顺序划分,因为基辛格认为历史发展非常重要。他还强调了每个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 — — 其优势、劣势和特点 — — 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选择按地区考察国际关系并了解每个地区的历史,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颇有相似之处。前两章聚焦欧洲。基辛格分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国际关系,他认为这是界定历史上权力平衡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毕竟,结束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的是程序而非实质内容。这一安排不受特定欧洲统治者的影响。然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未能阻止随后的战争或欧洲区域运作方式的变化。基辛格分析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崛起、世界大战,以及该地区在21世纪作为欧盟的发展和巩固。他考察了包括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和凡尔赛条约(1919年)在内的关键国际协议的利弊,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随后的世界秩序。两位重要的欧洲政治家 — — 梅特涅和俾斯麦 — — 被认为影响尤为深远,并分别进行了论述。随后,作者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了中东和北非地区(MENA)。他认为该地区的国际关系发展是一个“混乱的世界”,因为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以及文化和宗教分歧。基辛格认为伊斯兰世界秩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融合了以宗教为基础的政治利益。基辛格特别关注自7世纪以来伊斯兰教的扩张以及该地区大型政治实体(如奥斯曼帝国)的兴衰。作者还探讨了欧洲殖民者对该地区边界的重新划分如何影响了其后续发展。他还关注了沙特阿拉伯这个神权君主制国家和原教旨主义伊斯兰教的践行者作为美国在该地区重要盟友的悖论。基辛格运用其外交经验来审视并提出解决以巴问题的方案。他用整整一章的篇幅论述伊朗及其与美国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对全球秩序构成了挑战。第五章和第六章涉及亚洲地区。基辛格评估了日本、印度等主要亚洲国家与欧洲国家在国际关系观念上的差异。与前几章一样,作者从广义上探讨了这个多元化地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佛教从印度传入亚洲其他地区的时候。欧洲殖民主义也是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基辛格强调了日本的地理孤立性,因为这与日本直到 19 世纪中叶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发展有关。作者用单独的一章来论述中国,因为中国崛起为全球大国,而且作者在尼克松政府任职期间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他考察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国作为万国所围之中央王国的一贯自我认知、欧洲殖民统治时期的屈辱世纪以及最终将中国改变为今日面貌的1949年革命。基辛格认为,中国将在21世纪重塑规则和世界秩序。美国崛起成为20世纪超级大国及其外交政策的发展是第七章和第八章的主题。基辛格通过关注西奥多·罗斯福、伍德罗·威尔逊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这三位关键人物,分析了不同的外交政策风格。基辛格认为这三位总统对后来美国外交政策的各个阶段都产生了影响。他还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以及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面临的挑战,讨论了理查德·尼克松和罗纳德·里根。与前几章一样,基辛格特别关注美国地理的独特性 — — 被两大洋隔开 — — 这使得美国得以发展其独特的外交政策风格。同样,美国19世纪横跨美洲大陆的扩张历史及其昭昭天命的理念,也定义了美国外交的救世主本质,以及其将其特定文化价值观作为普世价值输出的渴望。在最后一章,基辛格评估了科技的发展。他认为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能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另一方面,核武器及其扩散对全人类构成了明显的威胁。基辛格考察了这些重要问题在地区和国际层面是如何处理的。在核武器问题上,他回顾了冷战时期核协议的成功经验。基辛格还就构建国际合作框架以应对21世纪的挑战提出了一些建议。
您无法评论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