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
自动翻译
小说家余华的《活着》(1992)讲述了福贵及其家人的挣扎。小说以故事套故事的方式展开,一位不知名的叙述者与福贵相遇,福贵随后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小说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结构,而是根据说话的是叙述者还是福贵来划分章节。叙述者的部分用斜体字表示,比福贵较长的非斜体部分短得多。福贵的故事跨越了中国现代史四十多年,包括抗日战争(1937-1945 年)、国共内战(1945-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年)、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2 年)、大跃进(1958-1962 年)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年),福贵的故事聚焦于广阔历史背景中的生活细节。
小说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叙述者开篇,讲述了他年轻时在乡间采集民歌的时光。虽然人们对这位叙述者知之甚少,但显然他对这段时光怀有深切的怀念,尤其因为他正是在那时遇到了福贵。随着小说的展开,《活着》逐渐清晰地展现了福贵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叙述者的出现成为了倾听福贵故事的载体。福贵告诉叙述者,他年轻时富有且被宠坏。当他怀孕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在乡下老家时,福贵却在城里嫖娼、赌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福贵最终失去了家里的积蓄。结果,他的家人失去了世代相传的房子和农田。福贵从住在砖房里当地主,变成了住在棚户区当农场工人。福贵进城为奄奄一息的母亲取药时被国民军俘虏,被迫为他们而战。离开几年后,他以全新的面貌回到了家人身边。小说的其余部分讲述了福贵和他的妻子、儿子和女儿在贫困生活中所经历的艰辛。这些苦难包括饥饿、疾病和阶级分化,每一个困难都反映了中国不断变化的历史面貌及其对平民百姓的影响。在福贵的一生中,他经历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和唯一的孙子的去世。当叙述者遇到福贵时,他已经是一位比他所爱的每个人都长寿的老人,但他仍然珍惜生命。尽管目睹了如此多的悲剧和挫折,他仍然坚持不懈,展现了中国自身的毅力。
您无法评论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