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片:技术创新与主题演变
自动翻译
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故事片经历了令人瞩目的技术变革。技术进步不断拓展电影制作人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追求更宏大的愿景并探索新的主题领域。 电影史表明,技术进步与电影艺术内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电影制作领域的发现不仅改变了电影制作流程,也塑造了叙事本身,打开了通往新世界和新概念的大门。
电影的黎明和第一批特效
电影特效的雏形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先驱们很快发现,摄影机不仅可以记录现实,还能创造幻觉。1895年,阿尔弗雷德·克拉克在拍摄苏格兰玛丽女王被斩首的场景中,创造了被认为是电影摄影史上第一个特效。他发明了“停顿技巧” — — 通过停止摄影,用玩偶代替女演员,然后再继续拍摄。

然而,真正彻底革新视觉特效的是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在偶然发现同样的“定格技巧”后,梅里爱系统地发展了各种特效技术,包括多重曝光、快动作和慢动作胶片、叠化影像以及手工上色胶片。他著名的电影《月球旅行记》(1902年)将真人表演与动画相结合,并运用微缩模型和绘画背景,成为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这一时期,电影摄影技巧的基本技术诞生,并决定了未来几十年电影摄影的发展。奥斯卡·雷兰德(Oscar Rejlander)早在1857年就创造了第一个图像“特效”,将32张底片合成一个画面。这种图像合成原理为后来的许多技术解决方案奠定了基础。
早期的技术创新为其他媒介无法讲述的奇幻故事打开了大门。第一代电影人很快意识到,新媒介拥有独特的潜力,能够创造出戏剧或文学无法企及的幻觉和奇观。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时代
同步声音的发明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电影的技术层面,也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内容。尽管有声电影于1900年在巴黎首次公开演示,但这项技术却花了数十年时间才实现商业化。
真正的突破源于1927年10月6日电影《爵士歌手》的首映。这部运用维塔风技术制作的电影是第一部完整的有声电影,尽管其声音片段数量有限。这部电影的巨大成功标志着电影新时代的开启。
向有声电影的过渡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叙事结构。对话成为剧本的核心元素,表演技巧也发生了变化,音乐和音效也成为了一种成熟的表达方式。在欧洲,这种转变引起了许多电影制作人和评论家的担忧,他们担心对白的过度关注会削弱无声电影独特的美学特质。
在日本,由于电影有现场配音(弁士)的传统,声音电影的普及速度较慢。相比之下,在印度,声音已成为电影产业变革的元素。这些对新技术接受程度的差异,体现了文化背景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的采用。
声音改变了电影的类型体系,为音乐剧奠定了基础,为喜剧和戏剧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使情感的细微差别能够通过声音和语调传达。技术创新也丰富了电影的主题。
彩色和宽屏
彩色和宽屏格式的引入代表了电影发展的下一个重要阶段。这些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导演和摄影师的表达能力,为电影的视觉语言增添了新的维度。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问世的特艺彩色技术,让电影制作人能够创作出色彩鲜艳、充满活力的影像,为视觉效果增添了新的维度。色彩不再仅仅是装饰元素,而是重要的叙事工具,能够传达情感状态和象征意义。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宽屏格式也彻底改变了电影体验。尽管早在1897年,宽屏电影《科贝特与菲茨西蒙斯之战》(以63毫米伊士曼胶片拍摄)就已开始尝试,但直到20世纪中叶,这种格式才被广泛采用。宽屏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改变了构图原则,为导演提供了更大的视觉叙事空间。
这些技术进步影响了电影的主题发展。历史史诗、音乐剧和冒险电影尤其受益于彩色和宽银幕的引入,它们使得更宏大、更震撼的场面成为可能。史诗般的风景、大规模的战斗场面和奢华的布景也因这些技术而焕发新生。
《乱世佳人》(1939年)是彩色电影和宽银幕运用的转折点,它展现了技术创新如何服务于戏剧效果,增强了故事的情感感染力。影片鲜明的色彩成为其艺术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效的演变
电影特效的历史反映了人们不断探索新方法,以呈现奇幻世界和事件。从早期简单的技巧到如今复杂的数字处理,特效始终处于技术创新的前沿。
1910年至1920年间,特效领域的重大创新源于诺曼·多恩对遮罩镜头(matte shot)技术的改进。多恩不再使用纸板遮挡影片的某些区域,而是直接将某些区域涂成黑色,以防止曝光。这种技术使得构图更加自然,比例和透视也更加准确。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电影工业对特效技术进行了改进和发展。许多技术,例如舒夫坦特效技术,都是对剧院幻象(例如佩珀尔幻象)和摄影(例如双重曝光和蒙版合成)的改良。背投是对剧院中彩绘背景幕布的改进,用动态影像取代了彩绘背景幕布。演员的面部模型被用来制作奇幻面具。
特效领域的真正突破出现在1977年,当时上映了两部科幻电影。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开创了科幻电影的时代,特效制作成本高昂,效果惊人。特效总监约翰·戴克斯特拉和他的团队对当时的技术进行了诸多改进。他们发明了由计算机控制的戴克斯特拉弗莱克斯摄影机,这种摄影机可以实现精确的镜头移动,使使用移动遮罩进行合成变得更加容易。
同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第三类接触》采用了由《2001》老将道格拉斯·特伦布尔创作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效。除了开发自己的运动控制系统外,特伦布尔还开发了制造“镜头光晕”的方法,以形成飞碟的模糊形状。
这些电影的成功促使电影公司大量投资于特效丰富的科幻电影。这刺激了许多独立特效公司的成立,现有技术得到了显著改进,并催生了计算机生成图像 (CGI) 等新技术的发展。
科幻小说是创新的驱动力
科幻电影在技术创新的语境中始终占据着特殊地位,常常是新技术和特效的试验田。这一类型的演变与电影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
科幻电影的黄金时代始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那时,科幻电影成为一种重要的电影类型,常常与对核战争和快速科技进步的恐惧联系在一起。根据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小说改编的《世界大战》(1953年)和《地球停转之日》(1951年)等电影都传达了和平主义的信息,并警告人们滥用科技的危险。
科幻小说不仅拥抱尖端科技,还常常预示着其在现实世界的应用。从《星际迷航》中的通讯器到《少数派报告》中的全息界面,科幻电影中提出的想法常常成为现实世界科技进步的原型。
科幻小说探讨的主要主题包括与外星人的首次接触、人工智能、人类的末日、平行宇宙、军事冲突以及社会和哲学思想。电影制作技术的创新使这些概念能够更加逼真地呈现,从而让更广泛的受众能够理解。
科幻小说类型也不断发展,衍生出赛博朋克等子流派。赛博朋克探索的是反乌托邦社会,强大的企业控制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则在一个由先进科技主导的世界中生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控制论增强以及人机界限的模糊等主题在赛博朋克叙事中屡见不鲜。
反乌托邦叙事在科幻小说中很常见,其特点是描绘一个充满压迫、苦难,并常常充满绝望感的虚构社会或世界。这类社会通常以暴政政府、社会状况的灾难性恶化以及宣传、审查制度和强制服从为特征。
电影的数字革命
特效史上真正的转折点是数字技术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生成图像(CGI)的出现,特效发展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1982年上映的《电子世界争霸战》展现了CGI在创造数字世界和人物方面的潜力。
然而,真正彻底革新这个行业的,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93年执导的巨制《侏罗纪公园》。这部影片将实景特效与突破性的计算机图形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栩栩如生的恐龙,在上映3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印象深刻。它标志着特效新时代的开启。
数字电影摄影 — — 使用数字图像传感器而非胶片拍摄电影的流程 — — 已成为主流。自21世纪以来,全球大多数电影都已采用数字方式拍摄和发行。
数码相机的基础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MOS) 图像传感器。第一个实用的半导体图像传感器是基于 MOS 电容技术的电荷耦合器件 (CCD)。随着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 CCD 传感器的商业化,娱乐行业开始逐渐向数字成像和数字视频转型。
截至 2023 年,专业 4K 数码相机的分辨率和动态范围大致相当于 35mm 胶片。一些电影制作人仍然倾向于使用胶片格式来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数字革命不仅改变了电影制作的过程,也改变了电影的内容,为视觉叙事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并允许导演将他们最疯狂的幻想变成现实。
现代电影制作技术
现代电影制作以其前所未有的技术复杂性和能力为特征。新的工具使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加逼真、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世界,从而改变了电影制作流程并拓展了创作视野。
近年来最具创新性的技术之一是现场虚拟制作 (OSVP),这是一项用于电视和电影制作的娱乐行业技术,它使用 LED 面板作为电影场景的背景,可以在其上实时显示视频或计算机图形。
OSVP 的使用在《曼达洛人》(2019)第一季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剧使用了 Epic Games 开发的虚幻引擎。影片团队没有使用绿幕,而是将后期制作与剧集的制作阶段融合在一起。他们安装了巨大的 LED 墙,连接到运行虚幻引擎游戏软件的高性能计算机上。他们把这个音场称为“volume”(体积)。
自从《曼达洛人》巧妙地运用了工业光魔的StageCraft技术以来,这项技术越来越受欢迎。Epic Games影视部门经理、虚幻引擎创始人迈尔斯·珀金斯估计,到2022年10月,此类舞台数量将达到约300个,而2019年只有3个。
人工智能也开始在电影制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剧本分析到后期制作,人工智能已应用于各个阶段。例如,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就利用人工智能分析了《金刚狼3:殊死一战》的剧本,这有助于确定影片的情节和主题。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人工智能在视觉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迪士尼的 FaceDirector 软件可以根据多个镜头生成合成表情,让导演能够在后期制作中调整演员的表演。这项技术在《复仇者联盟:无限战争》中被广泛运用,用于完善复杂 CGI 场景中的情感表达。
Deepfake技术虽然备受争议,但它已被用于在电影中制作逼真的面部替换。例如,《爱尔兰人》就利用该技术让演员变年轻,为传统CGI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替代方案。
体裁的演变和主题的变化
技术创新不仅改变了电影制作的流程,也对其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电影类型的演变和新主题方向的出现。技术能力与艺术内容之间的关系贯穿电影史。
科幻电影作为一种体裁,对科技变革尤为敏感。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被称为科幻电影的黄金时代,这类电影常常反映人们对冷战和快速科技进步的恐惧。新特效的运用使得外星人入侵、太空旅行和未来科技的视觉效果更加逼真。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出现与赛博朋克的兴起不谋而合。赛博朋克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探索高科技与社会衰败并存的反乌托邦社会。像《银翼杀手》(1982年)这样的电影运用尖端视觉效果,创造出反乌托邦式的未来主义城市景观,成为赛博朋克的标志性元素。
反乌托邦叙事描绘的是充满压迫和控制的虚构社会,而数字技术的进步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这种技术能够创造出逼真的破碎世界和大规模的冲突场景,让导演们能够更深入地探讨极权主义、社会不公以及个人自由的丧失等主题。
随着IMAX和3D影院的兴起,沉浸式观影体验开始蓬勃发展。史诗奇幻和超级英雄电影开始主宰影院,运用最新的视觉效果技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细节丰富的世界。
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2009)描绘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世界,被人类的贪婪所摧毁 — — 整个星球及其生物都通过尖端的视觉效果和创新的沉浸式技术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Fusion 3D技术让卡梅隆能够以高分辨率3D格式拍摄,而Simulcam技术则让摄影师能够将计算机图形叠加到实时拍摄的实景素材上。
此后,《遗忘之梦之洞》(2010 年)、《皮娜和雨果》(均为 2011 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3 年)和《地心引力》(2014 年)等电影一直试图突破 3D 电影的界限,代表着与之前 3D 电影形式的重大转变。
精彩电影的转型
技术进步对面向大众观众的精彩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尤为显著的影响。大片的演变与创造日益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沉浸式电影世界的能力密切相关。
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1977年)是科幻电影的一次突破。这部电影不仅为特效树立了新的标准,更重新激发了人们对科幻史诗电影的兴趣。卢卡斯组建的团队名为工业光魔,自1977年以来,在特效领域引领了诸多创新。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制作精彩影片的可能性。《侏罗纪公园》(1993年)展示了新技术如何将史前生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银幕上,不仅创造了视觉噱头,还塑造了融入叙事的成熟角色。
动作捕捉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娱乐业。1993年,迪迪埃·普尔塞尔(Didier Pourcel)及其在格里布耶(Gribouille)的团队创造了第一个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制作的虚拟演员。这项技术涉及“克隆”身体和面部。从那时起,动作捕捉就成为了创作数字角色的标准工具,从《指环王》三部曲中的咕噜到《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居民。
3D电影,其最原始的形式,比电影本身的出现还要早。19世纪中叶,照相机发明后不久,人们就对3D图像进行了各种实验。查尔斯·惠斯通于1838年发明了立体视镜。随后,一系列技术得到了发展,包括大卫·布鲁斯特和路易·朱尔斯·杜博斯克发明的更便携的立体视镜。这种视镜深受维多利亚女王的喜爱,并开创了3D技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随着动态影像的出现,发明家威廉·弗里斯-格林于1894年申请了一项3D电影制作专利,该专利涉及两台投影仪同时放映图像。这种3D效果是通过一个笨重的头戴式设备实现的 — — 这相当于如今观众佩戴的眼镜。
现代3D电影,尤其是在《阿凡达》大获成功之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虚拟世界。这项技术进步改变了观众对精彩电影的期待。
技术对独立电影的影响
技术创新不仅改变了主流制片厂的大片制作方式,也使电影制作过程更加大众化,为独立电影人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字革命使得电影制作设备更加普及,让预算有限的创作者也能创作出具有视觉竞争力的作品。
相对廉价、高分辨率数码相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Red、Blackmagic 等公司,以及传统的消费级和广播级视频设备制造商索尼、GoPro 和松下,都以更实惠的价格提供了高质量的工具。
剪辑和视觉效果软件也变得更加普及。以前只有大型工作室才能使用的后期制作工具现在可以在个人电脑上使用。这使得独立电影制作人能够尝试各种视觉效果,并在有限的资源下创作出更具雄心的项目。
《彩虹》(1996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大量运用数字后期制作技术的电影。影片全程采用索尼首款固态电子电影摄影机拍摄,包含超过35分钟的数字图像处理和视觉特效,所有后期制作、音效、剪辑和音乐均以数字方式完成。
虚拟制作曾经只用于大制作大片,如今正逐渐被独立项目所采用。这项技术能够为实景拍摄创建沉浸式虚拟环境,开启了此前若不投入巨资便无法实现的创意可能性。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开始在电影制作的大众化中发挥作用。这些技术使诸如转描(分离前景物体)和生成3D模型等劳动密集型任务自动化,从而解放了视觉特效艺术家,让他们可以专注于更具创意的任务。
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改变了独立电影的制作流程,也影响了其美学和内容。导演现在可以尝试以前需要巨额预算的类型和主题,从而模糊了独立电影与主流电影之间的界限。
电影摄影技术的发展前景
电影技术的未来将带来技术能力与艺术内容之间更紧密的互动。新的发展将不断突破银幕呈现的界限,并可能催生全新的电影叙事形式。
实时视觉效果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可让您即时预览和处理视觉特效元素。实时渲染简化了创作流程,提供更快的迭代速度、更强大的创意控制力,以及与素材的无缝集成。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正在迅速改变视觉特效的工作流程。这些技术使重复性任务自动化,让视觉特效艺术家能够腾出更多时间进行创作。预计未来几年,人工智能将在创造超现实且细致入微的特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实时处理视觉效果,电影制作人使用虚幻引擎 5 等工具。该引擎允许他们使用华特迪士尼工作室的动画师多年前开发的动画基本原理来创建效果。
增强现实 (AR) 将数字元素叠加到现实世界,为视觉特效的未来提供了激动人心的可能性。想象一下,观众可以与电影中的虚拟角色或物体互动的互动体验。AR 有可能彻底改变观众的观影体验。
我们或许会看到沉浸式电影的兴起,它将传统的叙事方式与虚拟现实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科技或许能让观众选择不同的视角,甚至影响叙事的进程,模糊被动观看和主动参与之间的界限。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技术不断进步,电影作为一种叙事媒介的本质可能不会改变。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它始终是实现艺术愿景、触动观众情感的工具。
艺术内容和技术形式
电影史展现了技术可能性与艺术内容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技术创新不仅使现有的创意得以实现,更积极地塑造这些创意,开辟新的艺术视野。
19世纪末,首批电影摄影机问世时,它们主要被视为记录现实的科学仪器。然而,像乔治·梅里爱这样的电影先驱很快发现了这种新媒介的创造潜力。早期摄影机和放映机的技术局限性 — — 黑白图像、无声、胶片长度有限 — — 塑造了早期电影的美学,并激发了导演的创造力。
20世纪20年代同步声音的引入,不仅为无声电影增添了音频维度,还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语言。音乐剧等新类型应运而生;表演技巧也发生了变化;剪辑和叙事节奏也随之调整,以适应新的可能性。声音带来了对话,使更复杂、更细致的叙事结构成为可能。
色彩和宽屏也改变了20世纪中期的电影体验。它们不仅使图像更加逼真或壮观,而且本身也成为了表达的工具。电影制作人开始使用调色板作为传达情感和象征意义的工具,而宽屏则为帧构图和人群场景的呈现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的计算机图形技术,彻底拓展了电影制作的边界。它使奇幻世界和生物得以以前所未有的真实性呈现,从而引领了科幻和奇幻题材的复兴。此前无法完美搬上银幕的故事,如今却成为了大片的基石。
数字技术也影响了电影叙事的结构。创建复杂视觉序列并将真实图像与计算机生成的图像无缝衔接的能力,使得电影对空间和时间的处理更加自由。叙事时空体变得更加灵活,让导演能够尝试非线性叙事和多重现实。
电影技术的真正力量不仅在于它能够创造出壮观的画面,还在于它如何扩展电影制作人的表达可能性,使他们能够探索新的主题和讲故事的方法。
您无法评论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