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价值1.3亿美元的假伦勃朗画作:德国警方破获一个国际艺术品诈骗团伙。
自动翻译
2025年10月,德国当局对一个国际艺术品造假网络展开大规模打击行动。犯罪分子将赝品冒充伦勃朗、毕加索和弗里达·卡罗的作品,索要的金额从40万欧元到1.3亿欧元不等。 此次行动横跨三个国家,最终抓获了该团伙的头目。
2025年10月15日,巴伐利亚警方牵头开展了一系列联合突击行动,随后展开调查。执法部门搜查了德国11个城市、瑞士5个州以及列支敦士登的多个地点。超过100名警员参与了此次行动,缴获了文件、手机、云端数据以及数十幅赝品画作。
调查始于2025年初,当时主要嫌疑人试图出售两幅据称是毕加索真迹的作品。其中一幅描绘的是著名摄影师、毕加索的缪斯女神朵拉·玛尔。专家很快发现了其中的疑点。
警方已查明,一名来自德国南部、现年77岁的德国男子领导着一个由十名成员组成的犯罪团伙。该团伙行事极其肆无忌惮,向潜在买家兜售来自世界各大博物馆藏品的赝品。
赝品伦勃朗画作售价1.3亿美元
这起诈骗案的核心情节是试图以1.2亿瑞士法郎(约合1.3亿欧元)的价格出售伦勃朗名画《工会成员》的复制品。这幅创作于1662年的原作描绘了阿姆斯特丹服装商行会的成员,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参观。
骗子们向买家声称他们拥有真迹,而国立博物馆收藏的那幅画是赝品。这种胆大妄为的行径超过了所有已知的艺术品欺诈案件。专家鉴定结果显示,被没收的画作是20世纪的复制品。
这幅画是从一名84岁的瑞士妇女手中缴获的,她同时也是此案的嫌疑人。瑞士当局正在对她是否参与这起犯罪活动展开独立调查。
伪大师系列
除了那幅伪造的伦勃朗画作外,该犯罪团伙还试图出售其他19幅赝品,其中包括据称是安东尼·范·戴克、彼得·保罗·鲁本斯、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和胡安·米罗的作品。这些赝品的售价从40万欧元到1400万欧元不等。
查获的物品中包括两个陶瓷花瓶,据称是毕加索的真迹。此外,还发现了一幅圣母子像,骗子声称这是佛兰德斯大师凡·戴克的作品。
调查显示,这些赝品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赝品足以以假乱真,欺骗经验不足的收藏家,而另一些则存在明显的时代错误和风格错误。
伪造的真品证书
这起诈骗案的关键在于出具虚假的专家意见。一名来自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74岁男子专门伪造鉴定证书。他的目的是让这些伪造的证书看起来像是真的。
这些文件包含关于作品来源、所有权和展览历史的虚假信息。诈骗者深知,即使是制作粗糙的伪造品,只要配上看似可信的证书,也能蒙骗轻信的买家。
该案的两名关键人物 — — 77岁的主谋和74岁的文件伪造者 — — 在突袭当天被拘留。经讯问后,他们获准保释,但调查仍在进行中。
汉·范·米格伦的遗产
艺术造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但20世纪涌现出了一些技艺精湛的造假大师。荷兰艺术家汉·范·米格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伪造了多幅约翰内斯·维米尔的“新”作品,成为造假者中的传奇人物。他的伪造作品为他带来了约3000万美元的收入。
范·米格伦最著名的作品《基督在以马忤斯》被当时的艺术史权威人士公认为维米尔的杰作。这幅画作后来被鹿特丹的博伊曼斯·范·伯宁根博物馆以巨额价格购得。
二战结束后,这桩骗局被意外揭穿。荷兰当局指控范·米格伦与纳粹合作,将一幅维米尔的画作卖给了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这位艺术家坦白道:那幅画是他自己伪造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并避免叛国罪的指控,范·米格伦在警方监视下创作了另一幅维米尔风格的画作《基督与教师》。法庭认定他犯有伪造罪,但撤销了通敌罪的指控。判决一个月后,这位艺术家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
沃尔夫冈·贝尔特拉奇 — — “原创”大师
德国艺术家沃尔夫冈·贝尔特拉奇策划了21世纪艺术史上最伟大的骗局之一。他原名沃尔夫冈·费舍尔,1951年出生,从小就看着父亲临摹艺术大师的作品。
贝尔特拉奇改进了他父亲的技法,但更进一步 — — 他不再临摹现有的画作,而是创作著名艺术家“遗失的”或“此前不为人知的”作品。他的赝品包括马克斯·恩斯特、海因里希·坎彭东克、费尔南·莱热和凯斯·凡·东根的作品。
贝尔特拉奇和他的妻子海伦一起出售赝品,并为它们编造出令人信服的来历。他们声称这些画作来自一个私人收藏,据说是海伦的祖父在二战前收集的。
2011年,贝尔特拉奇因伪造14件艺术品被判有罪,从中获利4500万美元。这位艺术家本人也承认伪造了大约50位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损失总额估计达数千万欧元。
英国二人组:迈亚特和德鲁
英国艺术家约翰·迈亚特犯下了所谓的“20世纪最大的艺术欺诈案”。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他和他的同伙约翰·德鲁伪造了200多件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
迈亚特使用原始材料 — — 普通家用涂料和KY润滑剂来达到所需的稠度。他用咖啡渣和吸尘器灰尘摩擦画布,模拟画布的老化效果。
这次行动真正的策划者是德鲁。他潜入了著名博物馆和研究所的档案馆,伪造或篡改文件,并为这些伪造文件编造出令人信服的起源故事。德鲁甚至伪造了印章,并使用了窃取的文件。
苏格兰场于1995年9月逮捕了迈亚特。这位艺术家很快认罪并同意配合调查。他从中获利约27.5万英镑,尽管他伪造画作的总利润超过2500万欧元。迈亚特被判处一年监禁,德鲁被判处六年监禁。迈亚特伪造的约120幅画作至今仍在流通。
检测假冒产品的科学方法
现代科学为艺术史学家提供了一套强大的鉴别赝品的手段。质谱分析技术使我们能够确定颜料和粘合剂的化学成分。如果在一幅可追溯到17世纪的画作中发现了1975年发明的颜料,那么这幅画作的赝品显而易见。
X射线有助于揭示表层图像下方的早期绘画层。经验丰富的造假者深谙此道,他们会使用旧画布在价值较低的画作上进行创作。X射线可以识破这种伎俩,揭示隐藏的图像。
红外反射成像技术可以穿透颜料表层,显现出艺术家的草图。这项技术在鉴定文艺复兴时期大师(如达·芬奇)的作品时尤为有效。
通过放射性碳定年法对颜料样本进行微化学分析,可以确定材料的年代。这种方法已成功用于鉴定梵高和伦勃朗的作品真伪,以及揭露赝品。
出处是指作品的历史。
研究一幅画作的来源往往与进行科学鉴定同等重要。来源是指艺术品自创作以来所有权的记录历史。完整的传承链是作品真伪的有力证明。
造假者耗费大量精力编造令人信服的故事。他们伪造古籍、库存记录、展览目录和信件。约翰·德鲁甚至潜入博物馆档案馆,在真实的目录中插入虚假条目。
专家会仔细核查作品来源链中的每一个环节。他们会检查拍卖行的印章、画作背面的签名、老照片以及媒体报道。任何所有权记录上的空白都会引起怀疑。
现代科技使造假者的工作更加困难。失窃和遗失艺术品数据库使得快速验证作品的真伪成为可能。档案的数字化也让历史文献的获取更加便捷。
Stylistic analysis
Experienced art historians can recognize a fake by subtle details of technique. Every artist has a unique style — the way they apply brushstrokes, mix colors, and construct a composition.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icult to replicate, even for a talented copyist.
Han van Meegeren successfully deceived experts for decades by meticulously studying Vermeer’s technique. He used historically accurate pigments and even baked his paintings to make them appear aged. But after being exposed, experts noticed inconsistencies in his compositional decisions and treatment of light.
Modern forgeries are often betrayed by their overly perfect execution. The young Picasso made mistakes, experimented, and changed his style. A forger who creates an "early Picasso" risks creating an overly mature work, betraying his knowledge of the artist’s later achievements.
Anachronisms in the plot or details also indicate a forgery. In 2022, a museum in Orlando discovered modern logos on paintings attributed to Jean-Michel Basquiat, who died in 1988. The FBI confiscated 25 work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gainst counterfeiters
Ghent University has developed the Artdetect project, which combines infrared reflectography, hyperspectral imag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system analyzes suspicious works, identifying signs of forgery invisible to the human eye:
- Researchers are studying 20 known fakes and 40 authentic works, creating a database of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AI is being trained to recognize patterns typical of forgeries. Professor Anna Tummers, the project’s leader, estimates that approximately 30% of all art offered for sale is counterfeit.
- Hyperspectral cameras and X-ray fluorescence scanning create detailed digital prints of paintings. This data includes information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aints, the structure of the canvas, and even the smallest changes in surface texture.
- Blockchain technology is revolutionizing the art market by creating immutable digital records of the provenance and ownership of works. Every transaction is recorded in a distributed database that cannot be tampered with retroactively.
New generation certificates of authenticity
Traditional paper certificates are easy to counterfeit. Modern documents incorporate watermarks, holograms, UV printing, and tamper-resistant materials. But even these security measures don’t guarantee security.
Blockchain-based digital certificates are a game-changer. Each piece of art receives a unique digital hash — a kind of fingerprint. This hash is recorded on the blockchain along with high-quality images taken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under different lighting conditions.
Authenticity verification is instantaneous. Buyers can scan a QR code or RFID tag and retrieve the artwork’s entire history from the blockchain. The system displays previous owners, expert assessment results, and photographs of the painting.
认证机构的权威性至关重要。由艺术家本人或其官方代表签署的文件具有极高的价值。来自公认专家和信誉良好的机构的结论也备受重视。
收藏家的心理学
诈骗犯正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人们渴望找到失传的杰作,或者以低价购得大师之作,这种渴望往往会蒙蔽他们的判断力。买家往往会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 — 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机性认知。汉·范·米格伦深谙此道:专家们总是寻求对其理论的佐证。当他创作《以马忤斯的基督》时,艺术史学家们已经就维米尔宗教画作的存在争论了几十年。范·米格伦的作品恰好印证了他们所寻求的答案。
社会压力会放大这种影响。如果一位权威专家宣布一幅画作是真迹,其他专家往往不愿质疑这一观点。声誉风险巨大 — — 一个错误就可能毁掉一个人的职业生涯。2025年巴伐利亚的一起案件表明,即使是显而易见的差异也无法阻止贪婪。犯罪分子试图出售一幅阿姆斯特丹最大博物馆藏画的赝品。他们希望潜在买家的理智会被贪婪所蒙蔽。
法律方面
各国的艺术品法律法规差异显著。在法国,艺术品买卖必须提供强制性的法律文件。许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警察部门来打击文化犯罪。
美国联邦调查局设有艺术品犯罪小组。该小组与国际刑警组织、博物馆和私人专家合作。特工们专门负责识别赝品、追回被盗艺术品以及打击非法文化财产交易。国际合作使犯罪分子的作案更加困难。2025年10月在巴伐利亚开展的行动涉及德国、瑞士和列支敦士登。超过100名特工协调跨境行动,实时共享数据。
艺术品伪造的处罚从罚款到长期监禁不等。为迈亚特的伪造品伪造来源的约翰·德鲁被判处六年监禁。迈亚特本人因配合调查人员而被判处一年监禁。
“合法仿冒品”市场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伪造者在服刑期满后反而成为了成功的艺术家。约翰·迈亚特现在以“真品赝品”的名义出售他的作品 — — 明目张胆地模仿大师风格。他的画作供不应求,而他本人也在知名大学讲学。
获释后,沃尔夫冈·贝尔特拉奇重拾画笔。他模仿名家的风格创作,却署上自己的名字。收藏家们欣赏他精湛的技艺和他那段颇具争议的过往。临摹古典作品本身并非犯罪。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学生都是通过临摹大师的作品来学习的。真正的犯罪在于试图将复制品冒充原作牟利。
有些博物馆展出的是高质量的复制品,而不是易碎的原作。参观者可以欣赏到复制品的构图和色彩,而原作则在适当的条件下得到妥善保存。
调查尚未完成
巴伐利亚警方继续调查一个国际伪造货币团伙。缴获的数字数据 — — 包括手机、电脑和云存储中的内容 — — 可能有助于揭露更多欺诈活动。
调查人员正在调查资金流向,试图找出可能从同一网络购买过其他假冒商品的买家。这些人可能并不知情,如今却花大价钱买到了毫无价值的仿冒品。
瑞士当局正在对一名84岁老妇展开调查,警方从她身上查获了一幅伪造的伦勃朗画作。她在犯罪团伙中的角色尚不明确 — — 她可能是同谋,也可能是受害者。德国、瑞士和列支敦士登正在交换信息,协调行动以查明该犯罪网络的所有参与者。犯罪活动的规模和地域范围表明,这是一个组织严密、角色分工明确的犯罪团伙。
问题的规模
专家估计,艺术品市场上所有待售作品中,赝品占比高达20%至40%。这个数字看似难以置信,但近几十年的丑闻证实,这个问题已达到泛滥成灾的地步。几乎每家大型博物馆的藏品中都可能藏有数件身份不明的赝品。承认这一事实会损害博物馆的声誉,并削弱公众的信任。因此,博物馆很少公开赝品的发现。
市面上流通的赝品总价值高达数十亿美元。买家蒙受经济损失,艺术家名誉扫地,人类文化遗产也因赝品泛滥而遭受侵蚀。科技进步为改变这一现状带来了希望。科学分析方法、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结合,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安全系统。每一项新工具的出现,都让造假者的作案难度倍增。
给收藏家的启示
艺术品买家务必格外谨慎。任何看似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报价都值得仔细甄别。大师的杰作并非每天都会出现在市场上。
必须由公认的专家进行独立评估。不要仅仅依赖卖方提供的文件。专家意见应来自信誉良好的机构或相关领域知名的科学家。
作品来源鉴定需要一丝不苟的细致。收藏家或其代理人必须仔细审查所有权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联系之前的拥有者,并查阅博物馆和拍卖行的档案。科学分析方法正变得越来越普及。许多实验室提供绘画材料分析、画布年代鉴定和颜料鉴定等服务。此类检测的费用与购买赝品可能造成的损失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这起于2025年10月由巴伐利亚警方侦破的案件,提醒我们造假者与文物捍卫者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技术不断进步,手段不断改进,但人性的贪婪和欲望仍然是造假者的主要帮凶。只有保持警惕、展现专业精神,以及国际执法机构之间的合作,才能保护文化遗产免受犯罪侵害。
您无法评论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