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再现设备的演变 自动翻译
音乐播放设备的演变反映了人们消费音乐方式的技术和文化变化,反映了技术、材料和用户要求的进步。 从原始的声音再现工具,到模拟系统,再到如今我们可以简单地将音乐下载到手机的数字技术,这一进步反映了便携性、质量、可访问性和便利性的重大变化。
第一台留声机
最早尝试重现音乐的方法是使用可以记录和重现声音的机械设备。最早的、当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装置之一是 1857 年由爱德华-莱昂·斯科特·德·马丁维尔发明的留声机。虽然它只能记录声音而不能重现声音,但该装置是向机械捕获音频信息迈出的第一步。留声机使用一根触针将声波蚀刻到涂有烟灰的旋转圆筒上,为未来的声音重现技术奠定了基础。
托马斯·爱迪生于 1877 年发明了留声机,这是一项革命性的突破。与之前的留声机不同,留声机既可以录音,也可以播放声音。爱迪生的留声机使用箔纸包裹的圆筒,利用振膜和针头捕捉声波的振动,从而播放录音。早期的留声机保真度较差,而且体积庞大,不便于携带。然而,留声机的流行推动了其在音质和易用性方面的快速创新。
留声机
随着对更优质、更便携的音乐设备的需求不断增长,圆筒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被埃米尔·柏林纳于 1887 年获得专利的留声机所取代。这种新设备使用扁平圆盘而非圆筒,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易于制造、存储容量更大、播放方便。圆盘使唱片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进行大规模生产。
到 20 世纪初,留声机已成为播放音乐的主要设备,并成为所有后续唱片机的样板。包括虫胶和乙烯基在内的材料改进有助于提高耐用性和音质,因为这些材料更适合制作更薄的凹槽,从而提高声音的保真度。
20 世纪上半叶,声音放大和电动机的改进进一步改善了留声机的后继产品——电唱机。电拾音器的出现取代了纯机械声音再现,通过将机械振动转换为可放大的电信号,大大提高了其质量。这项创新使得声音再现更响亮、更清晰,不受纯声学系统的限制。1948 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推出了 33⅓ rpm 的长播放唱片 (LP),大大增加了单张唱片上可存储的音乐量,而 45 rpm 格式成为单曲的标准。
收音机
与此同时,无线电广播开始改变 20 世纪初人们听音乐的方式。收音机不再是一种播放设备,而是将音乐直接传送到家中,无需实体录音。收音机通常体积大且固定不动,但随着真空管技术的进步,体积更小、更便携的收音机开始出现。收音机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方便,不需要购买单独的录音,尽管它不允许用户控制正在播放的特定音乐。
录音机
播放设备的下一次重大发展是 20 世纪 30 年代磁带和磁带录音机的发明。德国工程师发明的卷带式磁带录音机大大提高了音质和多功能性。与留声机不同,磁带录音机不仅允许人们录制自己的音乐,还允许人们播放商业内容。
磁带的编辑灵活性和可重复使用的耐用性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专业和业余环境中的地位。然而,卷带系统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在小型化和便携性问题得到解决之前,对于普通听众来说仍然不切实际。
1963 年,飞利浦推出了小型盒式磁带,解决了这个问题。小型盒式磁带提供了一种便携且廉价的播放和录制音乐的方式。由于盒式磁带播放器足够小,可以装入索尼 Walkman(1979 年发布)等便携式设备中,便携性成为音乐播放的决定性特征。
盒式磁带的音质比黑胶唱片略差,但其小巧的尺寸和轻松制作个人混音带的功能吸引了用户。尤其是随身听彻底改变了我们听音乐的方式,让我们可以在旅途中用轻便的耳机听音乐,将音乐从家庭中的共同消遣变成了可以在任何地方享受的个人活动。
与此同时,高清 (Hi-Fi) 立体声系统进入家庭音响市场,通过让音乐以更高的清晰度和细节被听到,改善了声音再现。放大器、前置放大器、调谐器和扬声器等组件被设计为集成到单个系统中,让音乐爱好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获得最佳音质。黑胶唱片、磁带和收音机都受益于 Hi-Fi 技术,但对更大便利性和清晰度的追求导致了 1982 年光盘 (CD) 的推出。
镭射影碟
光盘代表着音频保真度、便利性和耐用性的飞跃。与模拟格式不同,光盘以数字方式存储音乐,可以播放纯音频,而不会像黑胶唱片或盒式磁带那样磨损。光盘上的数字编码还支持纠错,使播放更加可靠。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CD 播放器成为家庭和便携式音乐播放的标准。例如,索尼的 Discman 既具有 Walkman 的便携性,又具有 CD 的卓越音质。CD 还提供了跳过曲目和随机播放的便利性,而这些是盒式磁带或黑胶唱片无法实现的。
MP3
随着 20 世纪 90 年代末 MP3 格式的推出,数字音乐的趋势继续发展。MP3 文件使用有损压缩来大幅减小文件大小,彻底改变了音乐的存储和使用方式。突然之间,一台设备就可以容纳数千首歌曲,这导致了专用 MP3 播放器的诞生,例如 Apple 于 2001 年推出的 iPod。这些设备的便携性、巨大的存储容量以及用于组织和访问音乐的数字接口使它们非常受欢迎。然而,当 MP3 被压缩时,音质会受到影响,因为在最小化文件大小的过程中,高频通常会丢失。
与此同时,个人电脑开始在音乐播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Winamp 和 iTunes 等程序允许用户创建数字图书馆、播放列表并刻录自己的 CD。随着用户开始在互联网上共享 MP3 文件,点对点网络的兴起进一步影响了音乐消费模式。
在 2010 年代,Spotify、Apple Music 和 Tidal 等流媒体服务成为音乐消费的主导形式。这些平台让用户可以即时访问数百万首歌曲,而无需实际存储或拥有单个曲目。流媒体服务依赖于云库,允许用户通过互联网将音乐直接流式传输到他们的设备上。
随着压缩技术的改进和流媒体带宽的增加,音质也得到了提升,一些服务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无损流媒体。然而,流媒体的转变引发了人们对音乐所有权的质疑,因为用户现在实际上是在租用音乐,而不是购买实体或数字拷贝。
云音乐服务
现代播放设备包括一系列满足不同需求的专用系统。高端固定安装的音频系统可提供卓越的音质,通常带有可根据用户喜好定制的组件。另一方面,使用蓝牙技术的无线便携式扬声器提供了便利性和便携性,但通常以降低音质为代价。集成了 Amazon Alexa 或 Google Assistant 等虚拟助手的智能扬声器将音乐播放与家庭自动化相结合,创造出可响应语音命令的多功能设备。
高分辨率音频文件的兴起和黑胶唱片作为音乐爱好者的小众格式的回归,进一步复杂化了当前音乐播放设备的格局。随着技术的进步,消费者越来越分成两派,一派看重便利性和便携性,一派看重卓越的音质。随着数字媒体的出现,这种唱机在很大程度上失宠了,但随着黑胶唱片在收藏家和爱好者中卷土重来,这种唱机又重新流行起来。这一趋势凸显了技术进步与旧格式的文化价值之间持续存在的紧张关系。
在音乐播放设备的发展过程中,音质、便利性和便携性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推动创新的动力。每一次技术飞跃都改变了听众与音乐互动的方式,将音乐从一种与地点和格式相关的体验转变为一种高度个性化、移动性强、可随时随地访问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