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波斯雕塑艺术
自动翻译
古波斯的雕塑艺术代表着古代世界最丰富多彩的传统之一,跨越了两千年。 从埃兰青铜雕像到萨珊王朝的宏伟岩画,波斯雕塑展现了当地传统与邻近文明影响的独特融合。

埃兰大师们创作了重达1800公斤的巨型青铜雕像;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雕塑家们通过波斯波利斯的浮雕,发展出新的权力表现形式;萨珊王朝的艺术家们则在岩石表面创作了动态构图。波斯雕塑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象征意义以及适应外部影响的能力而闻名,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埃兰纪念性雕塑的起源
早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兴起之前,埃兰文明就为波斯雕塑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4世纪至12世纪的中埃兰时期是当地艺术传统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埃兰工匠在金属加工和纪念性雕塑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埃兰艺术中最重要的作品是纳皮尔-阿苏女王的青铜雕像,可追溯至公元前14世纪。这座几乎与真人大小相同的雕像重约1800公斤,展现了当时最高的冶金技术水平。女王身着宽大的钟形流苏裙,身着紧身束腰外衣。她双手交叉放在腹部,一根手指上戴着一枚戒指。
熔模铸造技术
埃兰工匠精通一种复杂的失蜡铸造技术,被称为“失蜡铸造”。这种古老的铸造方法使他们能够制作出细节精致的青铜器。铸造过程包括:制作蜡模,用粘土包裹,熔化蜡模,然后将熔化的金属倒入铸模中。
青铜盘“Sit-Shamshi”是埃兰工艺的另一个杰出代表。这块青铜盘尺寸为60厘米 x 40厘米,描绘了一场宗教仪式,两名裸体男子蹲伏在日出时分进行仪式。盘中包括一个祭器、两根柱子和各种祭祀物品,这些人物雕像是单独制作的,然后被附在主盘上。
卢里斯坦青铜器
卢里斯坦青铜器在埃兰传统中占有特殊地位,这些器物源自卢里斯坦地区。这些器物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之间,包括马具、礼仪斧、器皿、旗帜和女性发夹。卢里斯坦青铜器的典型特征是饰有野山羊图案的马衔铁,以及旗帜顶部中央人物手持兽首的图案。
野山羊成为了伊朗的象征动物,正如狮子象征着亚述、巨龙象征着巴比伦、公牛象征着苏美尔一样。这一象征传统在波斯后期艺术中延续至今。
雕塑中的阿契美尼德革命
公元前六世纪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崛起标志着波斯雕塑发展的新纪元。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统治者创造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将各种文化传统的元素融合在统一的帝国意识形态之下。
居鲁士大帝之墓
帕萨尔加德的居鲁士大帝陵墓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纪念性建筑的早期典范。陵墓最初刻有铭文,根据斯特拉博和其他古代文献记载,铭文写道:“哦,老兄!我是居鲁士大帝,我为波斯人建立了帝国,并成为亚洲之王。因此,请不要羡慕我这座纪念碑。”
这座建筑历经了约2500年的岁月洗礼。阿拉伯人入侵波斯、萨珊王朝覆灭后,阿拉伯军队曾计划摧毁这座历史遗迹,认为其与伊斯兰教义格格不入。然而,当地波斯人的敏捷反应阻止了这场灾难 — — 他们将陵墓重新命名,并作为所罗门王母亲的陵墓呈献给入侵者。
四翼守护者形象
阿契美尼德艺术中最令人难忘的作品之一是帕萨尔加德的四翼人物浅浮雕。这幅浅浮雕雕刻在一块石板上,描绘的是一位守护者,很可能与居鲁士本人相似,长着四个亚述风格的翅膀,身着传统的埃兰服饰,摆出埃及神祇的姿态,头戴双角王冠。
该建筑最初顶部有一块石板,上面用三种语言 — — 古波斯语、埃兰语和巴比伦语 — — 刻着:“我,居鲁士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君主。”这块石灰石铭文在1818年罗伯特·克尔·波特爵士描述该建筑时就已存在,但后来已丢失。
大卫·斯特罗纳克认为,最初有四尊这样的雕像,分别位于帕萨尔加德居鲁士宫殿的入口处。这尊浮雕风格兼收并蓄,融合了埃及、埃兰和亚述艺术元素,反映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的普世主义态度。自居鲁士时代起,阿契美尼德王朝便对帝国境内的各种宗教奉行宽容包容的政策。
波斯波利斯浮雕
波斯波利斯是帝国的礼仪之都,最初由大流士一世建造,后经其继任者扩建,堪称阿契美尼德纪念碑艺术的巅峰之作。阿契美尼德雕塑最具特色的是装饰通往礼仪建筑的阶梯上的浅浮雕石板。
波斯波利斯宫殿的几座楼梯墙上装饰着数百名波斯和米底仆人轮流送餐的图案,他们带着食物和饮料参加皇家宴会。其中一幅浮雕可追溯至阿尔塔薛西斯二世统治时期,是大流士宫殿西侧楼梯的一部分。浮雕描绘的是一位米底人,他的衣着风格独特 — — 束腰外衣和圆形毡帽。他由一位波斯同僚带领,人物手牵着手。
波斯波利斯出土的浮雕残片描绘了阿胡拉·马兹达坐在带翼圆盘中,展现了阿契美尼德王朝雕塑家们精湛的技艺。这件浮雕最初位于波斯波利斯大厅入口的高处,传达了至高神灵的悬浮力量。残片由石灰岩制成,并带有蓝色、绿色和红色的颜料痕迹,这证明了阿契美尼德王朝雕塑的多彩性。
帕提亚人的传统与创新
帕提亚艺术存在于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是波斯和希腊文化影响的独特融合。帕提亚艺术的一大特色是人物的正面描绘 — — 即使在叙事性作品中,行动的参与者的目光也并非注视着行动的对象,而是注视着观者。
帕提亚风格的特点
古典考古学家兼考古发掘负责人米哈伊尔·罗斯托夫采夫(Mikhail Rostovtsev)意识到,从帕尔米拉、杜拉-欧罗普斯、伊朗到北印度的希腊佛教艺术,我们公元最初几个世纪的艺术都遵循着相同的原则。他将这种艺术风格称为“帕提亚艺术”。
然而,“帕提亚艺术”的特征是否与帕提亚本身有任何关联,这一点值得怀疑。“帕提亚”艺术最具特色的特征 — — 正面画 — — 并非伊朗或帕提亚艺术的特征,而是最早出现在帕尔米拉艺术中。人们质疑这种艺术是否能被称为“帕提亚”艺术,或者它是否应该与某个特定的地域联系起来。
帕提亚时期的莱顿
在阿契美尼德帝国时期,带有动物纹饰的角形器皿(rhytons)在波斯广泛生产,但帕提亚时期晚期的器皿中也出现了逼真的动物纹饰,例如安息时期的器皿。角形器皿是一种大致呈圆锥形的容器,用于盛装饮用或用于祭祀仪式的液体。
角形饰物通常形状类似动物的头部或角;如果是角形饰物,其顶部通常会饰有动物身体的图案。角形饰物在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广泛出现在古代欧亚大陆,尤其是从波斯到巴尔干半岛。
2024年,一名研究生在伊朗南部城市利卡克北部的山区意外发现了一处安息帝国的岩画。这幅岩画显然是安息帝国的,从两个人物的发型以及左侧较小人物的服饰可以看出。
萨珊王朝的纪念性传统
萨珊王朝的岩画代表了古波斯雕塑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最具活力的阶段。萨珊王朝统治时期(公元224年至651年),其艺术作品极具表现力,甚至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
纳格什·鲁斯塔姆浮雕
纳格什鲁斯塔姆是法尔斯省的一处考古遗址,以其阿契美尼德王朝陵墓和萨珊王朝时期的岩石浮雕而闻名。皇家陵墓下方的岩石上雕刻着九幅浮雕,每幅浮雕都位于一个矩形壁龛内。
萨珊王朝国王阿尔达希尔一世的授衔浮雕是纳格什鲁斯塔姆最古老的萨珊王朝纪念碑。阿尔达希尔出生于波斯波利斯北部伊什塔赫尔,父亲是一位琐罗亚斯德教大祭司,那里延续着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古老宗教信仰。阿尔达希尔反抗帕提亚君主后,发展出了一种新的王室意识形态。
右侧,阿胡拉马兹达正将一枚戒指递给左侧的阿尔达希尔。两人都头戴王冠,这枚戒指通常被称为“基达里斯”(kidaris),象征着权力。两人均骑在马上,践踏着各自阵亡的敌人:阿尔达班国王在阿尔达希尔的马背上,而魔鬼阿里曼则在阿胡拉马兹达的马背上。
索博斯坦
塔克博斯坦是克尔曼沙赫的一座纪念碑,由一系列大型岩石浮雕组成,雕刻于公元4世纪左右的萨珊王朝时期。它位于克尔曼沙赫市中心5公里处,坐落在扎格罗斯山脉的中心地带,历经近1700年的风雨侵蚀。
最初,浮雕和拱门附近可见几处天然泉眼,其中一些现已被覆盖。浮雕附近的泉眼至今仍为岩石前的一个大水池供水。这座古迹现已改建为考古公园,收藏着萨珊王朝晚期和伊斯兰时期的柱头。
这些雕刻堪称萨珊王朝波斯雕塑中最为精美、保存最为完好的典范,其中包括描绘阿尔达希尔二世和沙普尔三世登基的场景。与其他萨珊王朝象征一样,塔克·博斯坦及其浮雕图案强调权力、宗教倾向、荣耀、荣誉、宫廷的宏伟、狩猎和战斗精神、喜庆、欢乐和欢腾。
回历七月十五日浮雕
在波斯波利斯以北约三公里处的纳克什·拉贾卜(Naqsh-e Rajab),还有另外四幅浮雕。这些浮雕雕刻在仁慈山脚下一处类似石窟的凹地的三面。这处凹地的具体用途尚不清楚,但似乎早在萨珊王朝统治之前,它就已经是一个具有宗教意义的场所。
这些浮雕中最早的一幅描绘的是萨珊王朝创始人阿尔达希尔一世受神灵霍米兹德(阿胡拉马兹达)册封的场景,神灵在此以人形出现。神与国王站立,身高相等。只有神手持王冠,国王伸手去拿,这才体现出凡人国王对至高神灵恩赐的依赖。
波斯雕塑技法与材料
波斯雕塑家运用多种材料和技艺,展现了几个世纪以来高超的技术发展水平。从埃兰失蜡铸造到萨珊石雕,工匠们不断精进技艺。
冶金传统
对哈夫特特佩埃兰遗址出土的铜合金和铜锭的分析研究表明,这些器物的主要成分是含杂质的铜和锡含量不一的锡青铜。大多数铜锭由富含铁和硫的铜构成,另有两件样品含有锡青铜。
哈夫特特佩的主要冶金作业可能包括生产金属铜的锍铜,以及可能通过渗碳法生产锡青铜合金。这些技术进步为波斯金属加工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石雕
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的雕塑家在石材加工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使用石灰石制作巨大的浮雕需要精准的规划和非凡的技艺。浮雕通常覆盖着彩绘,波斯波利斯遗址残片上残留的蓝色、绿色和红色颜料便是明证。
萨珊王朝的雕刻大师们偏爱利用天然的岩石表面,直接在岩石上创作浮雕。这种创作手法赋予了他们的作品一种特殊的纪念性,并将艺术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釉面陶瓷
从中埃兰时期到阿契美尼德时期,伊朗的釉面装饰是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来自卡拉奇、拉巴特、哈桑卢、齐维耶、乔加·赞比尔、苏萨和波斯波利斯的36件釉面文物展示了利用植物灰生产纯碱的工艺。
卡拉奇、齐维耶和阿契美尼德苏萨时期的白色和青绿色釉料的显著特征是使用锑酸钠作为白色染料和乳浊剂。相互扩散和溶解-沉淀的过程被认为是区域性和时间性对比变化过程。
波斯雕塑的象征意义和意识形态
波斯雕塑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还具有政治和宗教意义。卡基米什和萨马尔的立柱上的图像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它们被用来传达这些城市统治者的社会政治权力。这些图像被刻意放置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墙和城门上,以便公众可以观赏。
权力和胜利的动机
统治这些城市的政治精英构建了他们所期望的事件记忆,从而操纵了历史记忆。这些场景旨在维持现状,塑造地方认同,并为既定秩序赋予视觉维度。
敌人的头颅和被战马践踏的敌人的图案尤为引人注目。失去头颅意味着彻底失败,而一颗被砍下的头颅也作为战利品。被战马碾压的敌人则象征着对手的彻底毁灭,是胜利的象征。
宗教象征
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元素在萨珊王朝的雕塑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阿胡拉马兹达左手拿着的那束神圣的树枝被称为“豹”。当这幅浮雕创作完成时,这一宗教权威的象征已经拥有了悠久的历史;豹子早已出现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浮雕中。
阿胡拉·马兹达头后的环带,通常被称为王冠,是权力的象征。这些宗教符号强调了王权的神圣权威,并将世俗统治者与宇宙秩序联系起来。
地域特色与文化互动
波斯雕塑是在与邻近文明不断进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帕萨尔加德的四翼人物雕塑风格兼收并蓄,融合了埃及、埃兰和亚述艺术的元素,体现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大师们融合各种艺术传统的能力。
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影响
波斯艺术中的亚述元素在带翼人物的描绘和构图方案中尤为明显。埃及的影响在神像的姿态和某些图像元素的运用中显而易见。埃兰传统确保了其与当地艺术根源的延续性。
希腊和希腊化的影响
帕提亚时期的艺术理念与希腊化时期的艺术理念有着积极的互动。然而,波斯艺术大师们并非简单地照搬希腊的模式,而是融合了东西方元素,创造出了新的综合形式。
文化联系远远超出了近邻的范围。许多西亚(尤其是伊朗)共有的文化元素,在古代庆州都得以体现 — — 玻璃器皿、石雕、器形、象征性表达。这些来自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器物或许并非直接传入,而是更多地通过中国 — — 古新罗时期的唐朝 — — 传入。
遗产与当代观念
波斯雕塑对中东和中亚艺术传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萨珊王朝的构图方案和图像主题在伊斯兰艺术中继续沿用,并使其适应新的宗教和文化背景。
考古发现
现代考古研究不断拓展我们对波斯雕塑的理解。最近的发现,例如2024年在伊朗南部发现的帕提亚浮雕,表明仍有许多遗迹等待被发现和研究。
文物保护和材料分析技术的进步,为了解古代工匠的技艺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对釉面建筑元素和冶金工艺的研究,揭示了波斯工匠的技术秘密。
博物馆收藏与保护
波斯雕塑的残片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引发了人们对其背景和解读的质疑。哈佛艺术博物馆的阿胡拉·马兹达浮雕就是一个例子,它展现了近东古迹中文物的移除如何导致背景信息的缺失。浮雕顶部和底部光滑的边缘表明了原始石块与其他石块的连接处,而侧面参差不齐的边缘则表明了它被修剪成收藏品的位置。
伊朗国内和国际社会都在持续努力保护波斯古迹。居鲁士大帝陵墓和帕萨尔加德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以确保它们能得到世世代代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