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爆发之谜
自动翻译
每一次壮观的火焰、火山灰和熔岩景象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复杂的过程系统,这些过程在数百万年间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这些地质巨变创造了新的陆地和山脉,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大气成分以及生命的演化。
2 喷发机制:从平静的喷发到灾难性的爆炸
3 火山碎屑流:致命的山崩
4 火山闪电:火山灰云中的雷暴
5 气体排放:火山过程中的隐形参与者
6 火山爆发指数:破坏程度
7 超级火山:地球上沉睡的巨人
8 火山喷发的监测和预报
9 气候效应:火山爆发改变天气
10 隐藏的危险:火山泥流和海啸
11 环太平洋火山带:全球灾难的制造地
12 环太平洋火山带以外的火山
火山装置的解剖
每座火山都是通往地球内部的一扇窗户 — — 一条连接地表与数十公里深的岩浆房的通道。现代研究正在揭示火山系统的复杂结构,这决定了火山喷发的性质和威力。
岩浆系统具有多层结构。深层储层位于下地壳或上地幔,深度为27至33公里。这些巨大的储层为位于地表以下1.5至2公里深处的较小外围岩浆房提供了源头。大多数喷发都发生在这些浅层储层中。
岩浆在不同层面之间的输送是通过一系列垂直的岩脉断层进行的,这些断层是由围岩的水力压裂形成的。这种管道在15公里深处的横截面积可达13.7平方公里。岩浆上升受地质力学条件控制:水平伸展形成正断层,而挤压形成逆断层。
外围岩浆房在火山喷发的准备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岩浆在这里聚集,脱气并加热大气降水,形成高压蒸汽气藏。当气体压力超过上覆岩石的重量时,就会发生热液爆发,清理火山通道,并引发火山喷发的灰烬-蒸汽-气体阶段。
喷发机制:从平静的喷发到灾难性的爆炸
火山活动的性质由多种因素决定,其中岩浆的成分、气体含量、岩浆房的深度以及与水的相互作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溢流喷发
溢流式喷发的特点是熔岩平静地流向地表。这种活动是低粘度和低溶解气体含量的玄武岩浆的典型特征。玄武岩熔岩可以从火山喷出50公里,尽管它们通常喷出5-10公里。熔岩流速相对较慢,便于疏散居民,但会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彻底摧毁。
夏威夷火山喷发是典型的溢流活动。温度高达1000-1200°C的岩浆从裂缝中自由流出,形成高达数百米的壮观熔岩喷泉。低硅含量(低于50%)和高温确保了熔体的流动性。
爆炸性喷发
当岩浆中含有大量溶解气体(主要是水蒸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时,就会发生爆炸性喷发。随着岩浆上升,压力降低,气体变得自由并膨胀,产生巨大的压力,将熔体撕裂成微小的碎片。
岩浆粘度在决定火山喷发的爆发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氧化硅含量高(60-75%)的安山岩和流纹岩岩浆的粘度明显高于玄武岩。这抑制了气体的自由释放,导致压力积聚,进而引发灾难性的能量释放。
当气泡与熔体之间的压力差达到物质的断裂点时,就会发生岩浆碎裂。此时,岩浆会分解成无数大小不一的颗粒 — — 从灰烬到大块 — — 并以高速喷射到大气中。
蒸汽岩浆喷发
当岩浆与水相互作用时,会发生一种特殊的爆发活动。熔岩与地下水或地表水接触会瞬间产生高压蒸汽。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0年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的喷发,当时岩浆穿过冰盖喷涌而出。
如果岩浆中含有足够的气体,水下喷发也被归类为蒸汽岩浆。与海水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新岛屿的形成,就像冰岛海岸外叙尔特塞岛的形成过程一样。
火山碎屑流:致命的山崩
在所有火山灾害中,火山碎屑流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最具破坏性和致命性的。自有记载以来,火山碎屑流已夺走了9万多人的生命。1902年发生在马提尼克岛的惨剧,导致圣皮埃尔市3万居民丧生,至今仍是历史上最严重的火山灾害之一。
火山碎屑流是由高温火山气体、火山灰和岩石碎片组成的快速流动混合物。其温度可达1000摄氏度,速度在每小时100至700公里之间。这些炽热的雪崩可以从火山喷发处蔓延超过100公里。
火山碎屑流的形成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机制是普林尼式喷发期间喷发柱的坍塌。当喷出的物质由于密度或缺乏对流而无法上升到足够的高度时,喷发柱就会坍塌,并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火山斜坡向下移动。
熔岩穹丘或熔岩尖顶的重力坍塌会形成另一种类型的火山碎屑流。当粘稠的熔岩在陡峭的山坡上堆积时,会达到不稳定的临界点,整个山体就会坍塌,形成熔融的雪崩。蒙特塞拉特岛苏弗里耶尔火山正是如此,1997年,该火山造成19人死亡。
定向爆炸,例如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爆发期间发生的爆炸,会产生极具破坏性的火山碎屑流。当火山锥的一部分坍塌或爆炸时,它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足以摧毁600平方公里范围内森林的火山碎屑流。
火山碎屑流的结构由密集的底部雪崩(像泥流一样沿地面移动)和在其上方上升的湍流火山灰和蒸汽云组成。底部雪崩顺着地形和山谷流动,而火山灰云受地形限制较小,可以越过山脊和丘陵。
火山碎屑流的破坏力源于其极高的温度、极高的速度和物质密度。碎屑流可以刮倒距离火山25公里范围内直径达2米的树木。即使是轻微的接触,也可能致命,因为呼吸道灼伤和吸入热灰烬导致窒息。
火山闪电:火山灰云中的雷暴
在强烈的火山喷发中,天空不仅会被熔岩的反射照亮,还会被火山云层中直接产生的明亮闪电照亮。这种现象被称为火山闪电或“脏雷暴”,在所有火山喷发中约有27%至35%会出现。
火山闪电发生的机制与普通的大气放电有着根本的不同。它基于摩擦起电效应 — — 在湍流喷发云中,火山灰颗粒相互摩擦时电荷的积累。火山玻璃的微小碎片,尺寸从微米到毫米不等,以极快的速度碰撞,将电子从一个粒子转移到另一个粒子。
火山灰喷出物的速度对电活动强度起着关键作用。在高气压的驱动下,火山灰云快速上升,颗粒间摩擦力增大,从而增强了静电荷的积累。更细的火山灰颗粒有利于更高效的电荷分离。
研究已确定火山云中产生闪电的两种主要机制。在靠近地面的地方,浓密的火山灰云会产生静电,类似于气球摩擦头发的效果。在更高的海拔地区,火山灰与水蒸气混合,形成冰晶,冰晶的碰撞产生闪电的原理与普通雷云相同。
喷发柱的高度会影响闪电的可能性。如果云层高度超过7公里,则更有可能发生电活动,而在低云层中很少观察到闪电。最强大的普林尼式喷发会产生最强烈的放电。
火山闪电的传播距离可达15公里,与普通雷暴的规模相当。其独特之处在于,闪电能够从火山顶部垂直发射,这表明火山锥本身正在带电。
现代研究已记录了世界各地火山的这种现象: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日本的樱岛火山、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之子火山以及菲律宾的塔尔火山。2015年智利卡尔布科火山的喷发则同时出现了两种类型的闪电 — — 火山口附近的低空放电和平流层的高空闪光。
气体排放:火山过程中的隐形参与者
火山气体虽然不如熔岩和火山灰那么引人注目,但在火山喷发的动力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并对地球的环境和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喷出的气体的成分和数量是火山活动的重要指标,有助于预测未来火山喷发的性质。
火山气体的成分
火山喷发物中水蒸气占主导地位,通常占总气体释放量的70%以上。这些水蒸气既来自岩浆自身的脱气,也来自地热过程加热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蒸气含量高是由于高压下水在硅酸盐熔体中的高溶解度。
二氧化碳是第二丰富的气体,占气体排放量的10-40%。二氧化碳在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度较低,尤其是在低压下,因此它会在更深的岩浆中逸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比率的变化是火山即将喷发的重要指标。
含硫气体 — — 二氧化硫(SO₂)和硫化氢(H₂S) — — 占气体排放量的百分之几到十几。这些成分的比例取决于岩浆中的温度和氧化条件:在高温和氧化条件下,SO₂ 占主导地位;而在还原环境中,则会形成 H₂S。
卤化氢 — — 氯化氢 (HCl) 和氟化氢 (HF) — — 的含量较少,通常不到总体积的 5%。这些腐蚀性气体是在岩浆与含盐岩石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其高腐蚀性,对健康构成了重大危害。
全球范围内的火山喷发
现代卫星观测使我们能够精确估算全球火山的排放量。美国宇航局Aura卫星上的OMI仪器在2005年至2015年间记录了全球90多座火山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火山平均每天排放约6.3万吨二氧化硫,相当于每年约2300万吨。
这些数据表明,约30%的火山源表现出显著的长期二氧化硫排放趋势。在瓦努阿图、日本南部、秘鲁和智利等一些地区的多座火山中观察到了积极的趋势。这种变化反映了岩浆系统的演化,并可能预示着深层过程的变化。
据估计,火山每年通过被动脱气向大气中排放约1870万吨二氧化硫,并通过喷发活动排放约1190万吨二氧化硫。火山活动每年总排放约3060万吨二氧化硫,与工业排放量相当。
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
火山气体对大气过程和地球气候系统有多种影响。二氧化硫进入平流层,氧化成硫酸,形成硫酸盐气溶胶,散射太阳辐射,导致地球表面降温。
大型爆炸性喷发可将大量的二氧化硫喷射到20公里以上的高度,气溶胶可以在那里循环数年。火山气溶胶在平流层的寿命为1至3年,远远超过对流层几天或几周的寿命。
硫酸盐气溶胶以两种方式影响地球的辐射平衡。直接影响是将短波太阳辐射散射回太空,导致地表冷却。间接影响是由于气溶胶作为云凝结核的作用,改变了云的光学特性和寿命。
火山爆发指数:破坏程度
为了评估火山爆发的规模和潜在危险,科学家们开发了火山爆发指数(VEI) — — 一个从 0 到 8 的对数刻度,其中考虑了喷发物质的体积、喷发柱的高度和喷发的持续时间。
VEI 0 代表非爆炸性喷发,喷出量小于 10,000 立方米。此类溢流式喷发是夏威夷火山的典型特征,对公众的危害极小,但可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VEI 1-2 级喷发被归类为弱至中等强度,喷出物量在 1 万至 1000 万立方米之间。喷发柱的高度通常不超过 5 公里。这类事件发生频率较高,通常不会造成全球性后果。
VEI 3-4 代表强烈和非常强烈的喷发,喷出物量在 1000 万至 100 亿立方米之间。喷发柱上升到 20-35 公里的高度,直达平流层。1980 年圣海伦斯火山的 VEI 等级为 5。
VEI 6-7级灾难性喷发极为罕见 — — 每百年或每千年才会发生一次。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VEI 6)喷发喷出了约10立方公里的物质,导致全球气温下降0.5摄氏度。1815年坦博拉火山(VEI 7)喷发导致北半球出现“无夏之年”。
VEI 8 指的是喷出物体积超过 1000 立方公里的超级火山喷发。此类事件极为罕见 — — 上一次此类喷发发生在 26500 年前的新西兰陶波湖。这类喷发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显著改变地球气候。
超级火山:地球上沉睡的巨人
超级火山是一类特殊的火山系统,能够产生异常强大的喷发,其 VEI 为 8。这些地质怪物潜伏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蕴藏着引发全球灾难的潜在风险。
黄石火山口
美国黄石超级火山仍然是地球上研究最多、最具潜在危险的火山之一。其目前的火山口直径55公里,是63万年前最后一次超级喷发形成的,当时喷出了1000立方公里的物质。
黄石公园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超级火山喷发:210万年前(哈克贝利岭凝灰岩,2500立方公里)、130万年前(梅萨瀑布凝灰岩)和63万年前(熔岩溪凝灰岩,1000立方公里)。第一次火山喷发威力最大,产生的火山灰比圣海伦斯火山喷发多2500倍。
现代电磁测深研究揭示了岩浆系统的复杂结构。大部分岩浆集中在火山口东北部下方的孤立岩室中,占围岩体积的2%至30%。流纹岩岩浆的总体积估计为400-500立方公里。
多巴湖
北苏门答腊岛的多巴超级火山大约在7.4万年前引发了地球上最后一次超级喷发。这次喷发给地球气候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并可能将人类推向灭绝的边缘。
多巴火山喷发喷出了约2800立方公里的致密物质,是过去2500万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爆发性喷发。该火山口面积达100公里,长30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口。
此次火山爆发造成的气候后果包括持续6至10年的火山冬季以及全球气候持续变冷。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多巴火山爆发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基因瓶颈有关,当时我们祖先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至极低水平。
拉加里塔
科罗拉多州的拉加里塔火山口是由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形成的。这次火山喷发发生在2800万年前,形成了体积约为5000立方公里的鱼峡谷凝灰岩 — — 这是新生代第二大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的监测和预报
现代火山学拥有一系列监测火山活动和预测火山喷发的方法。这些方法综合涵盖地震监测、地面变形测量以及气体排放和温度异常分析。
地震监测
地震几乎总是先于火山喷发发生,因为岩浆和气体在向地表移动时必须克服岩石的阻力。地震能量的持续释放是由地下裂缝和管道中岩浆的运动引起的。
地震活动的性质在火山爆发准备的不同阶段会发生变化。火山爆发前,背景震颤(与流体运动相关的持续微弱振动)通常会增强。随着火山爆发的临近,与岩石断裂相关的火山构造地震的数量也会增加。
地震信号中剪切波分裂变化的发现为火山喷发预测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日本御岳山的研究表明,分裂参数会根据即将发生的火山喷发规模而变化。2007年的一次小规模火山喷发伴随着稳定的参数,而在2014年大规模火山喷发之前,快波和慢波之间的延迟增加了一倍,各向异性从3%增加到20%。
变形监测
测量地表变形可以提供有关岩浆系统发生过程的直接信息。地下储层中的岩浆积聚会导致地表隆起,而火山喷发则会导致地表沉降。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 使我们能够以毫米级的精度测量地球表面的运动。GNSS 站点网络甚至可以探测到深达 10 公里的岩浆系统发生的微小变化。
干涉雷达 (InSAR) 利用卫星雷达数据绘制大面积火山变形图。这项技术对于监测地面仪器无法到达的偏远火山尤其有用。该系统自动处理来自 Sentinel-1 卫星的图像,并识别全球 49 座火山的异常变形。
倾斜仪能够以微弧度的精度测量地表倾斜的变化 — — 相当于将一公里长的梁的一端抬高一枚硬币的厚度。这种灵敏度使得即使是岩浆系统中微小的压力变化引起的变形也能被探测到。
地球化学监测
分析火山气体成分是评估岩浆系统状态最有用的方法之一。各种气体比例的变化反映了深层发生的过程,并且可能在火山喷发前数月甚至数年就已经发生。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比率是一个特别敏感的指标。由于溶解度低,二氧化碳在岩浆深处开始释放,而二氧化硫则在靠近地表的地方以较低的压力析出。该比率的升高表明有来自深层源头的新鲜岩浆涌入。
埃特纳火山的监测显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比率的上升是火山即将喷发的前兆。在2006年火山喷发前的几个月里,这一比率达到了峰值,随后火山喷发活动开始。
土壤气体通量测量可以绘制出脱气增加的区域,并追踪气体排放率的变化。这项技术对于热液系统发育的火山尤其有效,因为这些火山的气体会通过可渗透的岩石进行迁移。
气候效应:火山爆发改变天气
大规模火山喷发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引发寒流、降水模式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火山活动引发气候灾难、饥荒和社会动荡的例子。
坦博拉火山爆发和“无夏之年”
1815年4月,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是现代人类历史上最强烈的火山爆发。此次爆发的VEI为7,喷发物质约100立方公里,高度高达45公里。
大量二氧化硫和火山灰涌入平流层,导致全球形成气溶胶层,阻挡了太阳辐射。全球气温下降了0.53摄氏度,这看似微不足道,却对农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
1816年被载入史册,被称为“无夏之年”。在北美和欧洲,甚至在夏季的六月、七月和八月也遭遇霜冻,导致作物播种后立即遭到破坏。在北欧和中欧,低温和强降水导致谷物收成不佳,牧草收割也受到影响。
这场火山爆发带来的经济后果是灾难性的。在一个完全依赖畜力经济的经济体中,农作物歉收成了一场严重的灾难。坦博拉火山爆发直接或间接地导致9万人死于饥饿和疾病。社会动荡包括大规模人口流离失所和政治动荡。
其他因素也加剧了火山冬季的强度。此次喷发发生在道尔顿极小期,即太阳活动减少的时期。此外,在坦博拉火山爆发之前,还发生了几次规模较小的喷发:1814年菲律宾马荣火山的喷发,以及1812年至1813年间世界各地发生的一系列喷发。
气候影响机制
火山气溶胶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地球的辐射平衡。其直接影响是将短波太阳辐射散射回太空,从而冷却地表。同时,气溶胶吸收长波辐射,使平流层下部变暖。
间接影响与云特性的变化有关。火山气溶胶充当额外的凝结核,增加了云中的水滴数量,并提高了云的反照率。这增强了阳光的反射,并促进了进一步的冷却。
区域气候效应可能与全球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热带火山喷发会在事件发生后的头两年内引发北大西洋涛动的正位相,导致欧洲冬季变暖,而夏季则因火山气溶胶而变冷。
气候异常的历史例子
1783年至1784年,冰岛拉基火山爆发,表明即使是按照VEI标准衡量的规模较小的喷发,也可能造成严重的气候后果。此次裂缝喷发持续了八个月,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硫 — — 约1.22亿吨。
这些气体主要滞留在对流层,在欧洲上空形成有毒雾霾。酸雨破坏了植被,空气污染引发了公共卫生问题。1783-1784年的冬天异常严酷,导致法国爆发农业危机和社会动荡。
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造成了全球性的大气效应。大气中的火山灰将世界各地的日落染成了不同寻常的红色。这些光学效应或许启发了艺术家爱德华·蒙克创作《呐喊》,描绘了一片血红色的天空。
隐藏的危险:火山泥流和海啸
除了火山爆发的直接影响外,火山活动还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这些灾害可能在火山爆发结束后数年才会显现。火山泥流和火山海啸是最具破坏性和危险性的火山现象之一。
火山泥流:死亡的具体流动
火山泥流是由火山物质与水混合而成的泥流。这些火山灰、岩石碎屑和水的混合物质地类似液态混凝土,能够携带巨石、树木,甚至整栋建筑物。
火山泥流的水源包括火山口湖、冰川融水、强降雨或天然水坝的溃决。拥有广阔冰盖的火山尤其容易形成火山泥流,因为火山热量可以在短时间内融化大量的冰。
火山泥流的流动速度为每小时10至200公里,具体取决于坡度、物质体积和含水量。在陡峭的火山坡上,流速可高达每小时450公里。火山泥流可以从源头流出50多公里,有时甚至会到达海岸。
火山泥流的破坏力源于其高密度和携带大量碎屑的能力。泥流可以冲毁桥梁、摧毁建筑物,并改变河道。停止后,火山泥流会硬化,形成数米厚的固体,堵塞山谷,扰乱排水系统。
1953年发生在新西兰小镇坦吉瓦伊的惨剧,充分展现了火山泥流的致命危险。1945年,鲁阿佩胡火山爆发,火山物质在火山口湖中形成了一道天然坝。1953年12月24日,坝体溃决,在旺格胡河中形成了火山泥流。就在一列火车即将抵达时,水流冲毁了一座铁路桥梁,造成151人死亡。
火山海啸
火山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引发海啸:火山碎屑流进入水盆、火山斜坡坍塌、水下爆炸以及与火山爆发相关的地震活动。
熔岩穹丘或火山锥体部分坍塌入海,会瞬间造成大量海水流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当时火山口坍塌引发了高达40米的海啸,波及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海岸,造成超过3.6万人死亡。
火山碎屑流进入水体也能产生破坏性的波浪。高温和高速的火山碎屑流会导致水瞬间沸腾,蒸汽爆炸,产生冲击波,并在水面上传播。
水下火山爆发因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尤为危险。2022年1月,洪加汤加-洪加哈帕伊海底火山爆发引发海啸,波及汤加、斐济和其他太平洋岛屿海岸。此次爆发威力巨大,其声浪甚至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澳大利亚都能听到。
环太平洋火山带:全球灾难的制造地
环太平洋火山带是一个马蹄形的带状区域,环绕太平洋,是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的区域。这个长达4万公里的构造系统包含了地球上75%的活火山和90%的地震。
环太平洋火山带并非单一的地质构造,而是一个俯冲带系统,各种板块俯冲至大陆块之下。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纳斯卡板块和科科斯板块俯冲至南美板块之下,太平洋板块和胡安·德富卡板块俯冲至北美板块之下,以及菲律宾板块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
火山形成机制
海洋板块的俯冲为岩浆的形成创造了独特的条件。俯冲板块将海水和水合矿物输送到地幔,高温高压导致脱水。释放出的水分降低了地幔岩石的熔点,引发了部分熔融。
由此产生的岩浆具有安山岩或英安岩成分,富含二氧化硅和挥发性物质。这种成分决定了俯冲带火山喷发的爆炸性,这与大洋中脊平静的玄武岩喷发形成了鲜明对比。
火山弧形成于距海沟100-200公里处,俯冲板块的深度可达100-150公里。在这些深度,会发生剧烈的板块脱水和岩浆生成。这类弧的例子包括安第斯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日本列岛和堪察加半岛。
区域特色
安第斯火山弧沿南美洲西海岸绵延7000公里。纳斯卡板块的俯冲形成了一系列活跃的层状火山,其中许多高度超过6000米。奥霍斯德尔萨拉多火山(689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
日本弧是由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俯冲形成的。高汇聚速率(高达每年10厘米)引发了强烈的火山活动。日本有47座活火山,包括神圣的富士山和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 — — 樱岛火山。
印度尼西亚弧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的结果。该地区拥有130座活火山,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多。历史上一些最具破坏性的火山喷发都发生在这里:坦博拉火山(1815年)、喀拉喀托火山(1883年)和多巴火山(7.4万年前)。
环太平洋火山带以外的火山
虽然环太平洋火山带集中了大部分火山活动,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火山位于其他构造环境中。大洋中脊、大陆裂谷和板块内热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火山活动模式。
大洋中脊
地球上绝大多数火山活动发生在大洋中脊沿线的海底。这些板块边界以玄武岩熔岩的持续喷发为特征,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东太平洋海岭、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海岭每年总共产生约3立方公里的新地壳。在2至4公里深处的喷发发生在高压下,阻止了爆炸性排气,并形成了独特的枕状熔岩。
冰岛是一个独特的例子,由于地幔柱的额外热量输入,大洋中脊浮出地表。这形成了从盾状火山到裂隙式喷发等各种火山形态。
大陆裂谷
东非裂谷系展现出与大陆裂谷作用相关的火山活动。大陆地壳的拉伸导致其变薄,地幔发生减压熔融。其结果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火山形态,从玄武岩盾状火山到硅质层状火山。
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尔洼地被认为是一个早期的洋盆,大陆碎裂已达到最晚期阶段。活跃的火山活动包括埃尔塔阿雷火山,它是少数拥有永久性熔岩湖的火山之一。
板内火山
热点或地幔柱在远离板块边界的构造板块核心处引发火山活动。这些静止的热源会灼烧上方移动的板块,形成火山链。
夏威夷岛链是热点火山活动的典型例子。太平洋板块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在静止的地幔柱上方向西北移动,形成了线性火山岛链。火山的年龄随着与活跃热点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黄石热点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口,它们随着北美板块的移动而向东北方向迁移。在蛇河平原步道(Snake River Plain Track)中可以看到这一热点的痕迹 — — 这是一条通往现代黄石公园的古老火山口链。
得益于遥感、人工智能和数值建模技术的进步,现代火山学正处于革命性变革的边缘。这些进步有望显著改善火山喷发预测和火山风险评估。
新一代卫星技术,例如“哨兵-5P”卫星上的TROPOMI仪器,在测量火山气体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自动数据处理系统可以同时实时监测数十座火山的变化。
机器学习为在大型数据集中识别火山喷发前兆开辟了新的可能性。算法能够检测出传统分析无法识别的各种参数之间的微妙关联。机器学习方法生成的概率变形图已被用于识别火山活动。
岩浆过程的数值模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可以模拟岩浆房的复杂动力学,包括再充注、结晶和脱气过程。这些模型有助于理解控制喷发方式和强度的物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