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根如何运作?
自动翻译
20世纪下半叶的欧洲面临着一个悖论。二战后,欧洲大陆各国寻求经济一体化,建立共同市场,发展贸易。 然而,国家之间的实体边界依然阻碍着人员和货物的自由流动。检查站的排队、护照检查和海关检查 — — 所有这些都阻碍了人员和货物的自由流动,与统一欧洲的精神背道而驰。
1985年6月14日,发生了一件改变了欧洲旅行面貌的事件。在卢森堡小镇申根附近的摩泽尔河上的一艘游船上,五个国家签署了一份文件,这份文件成为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实验的基础。比利时、法国、西德、卢森堡和荷兰同意逐步取消其共同边境的边境管制。签署地点的选择并非巧合 — — 申根位于三国边境的交汇处,象征着欧洲合作的理念。
1985年的协议奠定了基础,但其实际实施需要时间和进一步发展。五年后,即1990年6月19日,这些国家签署了《申根公约》,该公约规定了废除内部边界的具体机制。该文件规定各方之间彻底取消系统性边境管制,并实行共同签证政策。该公约在必要的技术和法律条件具备后,于1995年3月26日正式生效。
最初的五个国家很快得到了其他欧洲国家的加入。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甚至在该区正式启动之前就加入了该区。后来,奥地利、丹麦、芬兰、瑞典以及非欧洲国家冰岛和挪威也加入了该协议。有趣的是,申根体系最初是独立于欧盟结构发展起来的,因为欧盟成员国之间对于取消边界的可行性并未达成共识。
融入欧洲法律
1999年,随着1997年《阿姆斯特丹条约》的生效,申根协定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份文件将所谓的“申根法律”纳入了欧盟的法律体系。自此,申根不再是一项单独的政府间倡议,而是成为了泛欧法律的一部分。除爱尔兰和英国外,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必须在满足技术要求后加入申根区。
《阿姆斯特丹条约》将外部边境管控政策、签证政策和庇护问题纳入欧盟的职权范围。《欧洲联盟运作条约》第77条规定,确保所有人,无论国籍,在内部边境均不受检查。该条约还规定引入一体化的外部边境管理系统。
申根区目前由29个国家组成:25个欧盟成员国和4个联系国 — — 冰岛、挪威、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将于2025年初成为正式成员国,完成漫长的入盟程序。申根区面积超过45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5亿。
签证规则和许可证类型
申根体系的基石之一是其统一的签证政策。申根签证允许第三国公民前往所有申根成员国,无需额外许可。申根签证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用途。
统一的申根签证C类是最常见的类别。该签证允许在任意180天内在申根区停留最多90天。该签证可以是单次、两次或多次入境。单次入境签证允许入境一次,出境后自动失效。两次入境签证允许入境和出境两次。多次入境签证允许在有效期内无限次出入境,但总停留时间不得超过90天。
180天内90天的计算基于“滑动窗口”原则。这意味着倒计时不是从日历半年的开始,而是从当前日期往前推180天。旅行者必须仔细监控停留天数,以免超出允许停留期限。欧盟委员会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在线计算器,可帮助您准确计算剩余停留天数。
部分国家公民经申根机场国际区过境时,需持有机场过境签证(A类签证)。自2024年起,以下12个国家的公民必须持有此签证:阿富汗、孟加拉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纳、伊朗、伊拉克、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索马里和斯里兰卡。如乘客需要离开机场国际区转机,则需持有C类签证。
D类国家签证适用于90天以上的长期停留。该签证签发给在特定申根国家学习、工作或永久居留的申请人。持有此签证的申请人可以在申根区内自由旅行,但其主要居住地必须位于签发国。
许多国家的公民短期访问可免签。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其他约60个国家/地区享有申根区免签入境待遇。这些国家的公民可以在申根区停留最多90天,且每次停留期限为180天,无需签证。然而,欧洲旅行信息和授权系统(ETIAS)计划于2025年底实施,要求免签旅客提前在线注册。
外部边境管制
取消内部边界后,申根区外部边界的管控势在必行。2006年通过并随后修订的《申根边界法》为外部边界的检查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欧盟公民入境时仅需凭旅行证件接受最低限度的身份检查。第三国公民则需接受全面检查,包括证件扫描、生物特征数据采集和数据库检查。
第三国公民的护照在出入境申根区时均需盖章。此举旨在核实其是否符合允许的停留期限。未盖章的旅客在出境时可能会受到质疑,但旅客可以提供其他证明以证明其符合停留条件。
新的出入境系统(EES)计划于2025年分阶段实施。该系统将记录所有第三国国民的出入境信息。首次入境时,系统会创建一份电子记录,其中包含护照数据、生物特征信息(指纹和面部照片)以及出入境日期。EES旨在取代实体盖章,简化签证合规性监控。该系统计划于2026年4月在所有边境口岸全面实施。
申根信息系统
为了弥补内部边界的不足,申根信息系统(SIS)应运而生。该系统于1995年启动,允许成员国主管当局交换执法部门关注的人员和物品信息。SIS连接所有申根国家的国家系统,提供实时数据访问。
该系统记录了通缉犯、失踪人员、被禁止进入申根区的人员以及被盗或丢失的证件、车辆和其他物品的信息。警察、边防人员、海关当局、司法机关和签发签证的领事馆均可访问SIS系统。
2013年,第二代SIS II系统投入使用,扩展了其数据处理能力。新版本允许输入指纹和照片等生物特征信息,以及飞机、船舶、集装箱和被盗支付工具等新类别物体的信息。2023年,升级版SIS-RECAST系统投入使用,并增加了额外的安全功能。
SIS 的数据处理受到个人信息保护规则的严格监管。数据被录入系统的个人有权了解相关信息、访问其数据,并在必要时要求更正或删除数据。
执法合作
申根国家之间取消边境管制,使得建立应对潜在安全威胁的机制成为必要。《申根公约》确立了多种警务合作形式,使执法机构能够有效跨境开展工作。
跨境监视允许一国警察在另一国继续监视嫌疑人。经邻国当局事先许可,警察可以跨越边境继续监视。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来不及获得许可,可以继续监视,但必须立即通知另一国当局。
紧追权允许追捕正在实施严重犯罪的嫌疑人的警察在未经事先许可的情况下继续追捕至邻国境内。追捕人员必须穿着制服或佩戴特殊徽章,以便于识别。该权力仅限于拘留嫌疑人,直至当地警察抵达。
为预防边境地区犯罪,多国部队开展联合巡逻和行动。此类行动在重大国际活动、保护高级官员或打击有组织犯罪期间尤为重要。许多申根国家在边境设立了警务合作中心,以协调邻国执法机构之间的互动。
2025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盟警察合作准则》,旨在进一步加强合作。该准则要求制定联合行动的共同标准,界定可跨境起诉的共同犯罪清单,并为执法机构间的信息交换设定明确的期限。
暂时恢复边境管制
《申根边境规则》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各国可以暂时恢复内部边境管控。如果公共秩序或内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各国可以采取此类措施。恢复管控必须是最后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实施,并与威胁程度相称。
2015年之后,欧洲面临大规模移民涌入,许多国家开始积极利用这一选项。德国、奥地利、法国、丹麦、瑞典和挪威以移民压力、恐怖主义威胁和公共安全威胁为由,多次延长临时边境检查。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出于健康考虑,申根地区大规模恢复边境管制。
一些申根国家仍在实施临时边境检查。2024年更新的法规允许各国在内部安全或公共秩序受到严重威胁时实施长达两年的管控。批评人士指出,这种做法破坏了申根协议的基本原则 — — 无边界自由流动。
自由流动的好处
申根区为欧洲各国公民和经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超过4亿欧盟公民可以在任何申根国家自由旅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不受签证限制。每天约有350万人次跨越申根区内部边界,欧洲人每年在申根区内出行次数达12.5亿次。
自由流动的经济效益显著。取消边境管制加快了货物运输,降低了物流成本,并促进了贸易。约有170万人生活在一个申根国家,而在另一个申根国家工作。这种跨境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平衡劳动力市场,并填补技能短缺地区的职位空缺。
得益于简化的旅行流程,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来自第三国的游客只需一张签证即可访问多个欧洲国家,无需办理额外手续。文化交流、教育项目和科研合作也受益于无国界政策。学生和研究人员在不同国家的大学和研究中心之间自由往来。
挑战与问题
在当前环境下,申根体系面临着诸多挑战。2015年的移民危机凸显了该地区面对大规模、不受控制的人口流动的脆弱性。各国在管理外部边界和接纳移民方面的做法差异,导致成员国之间关系紧张。欧盟南部和东部边境的一些国家首当其冲地接收了涌入的移民,而申根区内的其他国家则承受着次要的移民压力。
恐怖主义威胁已成为各国恢复边境的另一个因素。2015-2016年欧洲发生的一系列恐怖袭击引发了关于行动自由与安全之间平衡的争论。批评人士指出,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可能会利用缺乏内部管控的局面进行旅行,尽管申根倡议者强调了诸如秘密情报系统(SIS)和警方合作等补偿措施的有效性。
申根区扩张仍在继续。塞浦路斯理论上正在准备加入,但目前由于政治障碍,边境管制尚未解除。克罗地亚将于2023年成为正式成员国。经过多年的等待,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将于2025年成为正式成员国,从而完全融入欧洲自由流动体系。
申根的未来取决于成员国平衡人员流动自由与安全的能力。通过EES和ETIAS系统实现边境管控数字化,旨在提高边境管理效率,同时避免重蹈物理屏障的覆辙。加强各国执法机构之间的协调并完善信息交换机制仍然是该系统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