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越语借词:历史与语言层面
自动翻译
汉越借词是东南亚历史上最重要的语言接触案例之一。这些词汇约占现代越南语词汇的三分之一,甚至可能达到专业词汇的60%。 汉语对越南语的影响持续了两千多年,形成了独特的音义对应体系。
越南语属于南亚语系,具体而言属于孟-高棉语支,但长期与汉语的接触显著改变了其语音和词汇结构。现代语言学家区分了几个层次的汉语借词,每个层次都反映了两种文化接触的某些历史时期。

中国影响的历史时期
早期接触期
越南语最早借用汉语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中国军队于公元前111年征服了南越。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是中国行政体系在如今的越南北部地区建立。早期借用的主要内容是新治理体系运作所必需的行政和军事术语。
这一时期的古汉越词经历了显著的语音适应,被现代使用者视为越南语的母语。这类古代借词的例子包括源自汉语“味”的 “mũi” (气味)、源自“本”的 “vốn” (大写字母)以及源自“役”的 “việc” (工作、生意)。这些词素展现了其与越南语体系的深度融合。
考古证据证实了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强度。中国官员和定居者不仅带来了行政管理实践,还带来了技术创新,这些创新体现在相应的词汇借用中。中国当局推广汉字和教育体系的政策,进一步加剧了语言接触的进程。
汉越读音体系的形成
最重要的借词形成于唐朝(公元618-907年)。正是在这一时期,基于中古汉语晚期语音的汉越读音体系得以形成。越南学者们发展出一套一致的语音对应体系,以便通过越南语音系统传递汉语语音。
汉越读音系统涵盖约3000个单音节词素,这些词素是构成复合词的基础。该系统使越南学者能够使用适应的发音来阅读汉语文本,同时保留原文的语义内容。读音系统化的过程与《切韵》等汉语韵书的传播息息相关。
唐代的显著特征是借词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更加多样化。汉语词汇渗透到佛教、儒家教育、文学和艺术领域。佛教寺院是传播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中心。儒家教育体系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典文献。
借款逾期
公元939年独立后,越南继续使用汉语作为官方交流和学术活动的语言。宋代(960-1279)以文学借用为特征。越南学者积极研究中国诗歌、哲学和史学,相关词汇也随之渗透。
明朝(1407-1428)短暂的中国统治时期带来了新一波借词浪潮,尽管数量较少。这些后期借词通常与已有的变体共存,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差异的双词组词汇。19世纪和20世纪的法国殖民统治终结了汉语的官方使用,但汉越词汇仍然保留了其重要性。
借词的语言特征
音系特征
汉越借词展现了中古汉语与越南语之间复杂的音对应关系。中古汉语的四声调系统( 平 、 上 、 去 、 入 )与越南语的六声调系统相适应。越南语的 “ngang” 和 “huyen”与汉语的 “平身” 相对应,“ shak” 和“ nang ”与汉语的“ 入身” 相对应, “hui” 和“ nga” 与汉语的 “去身” 相对应。
在适应过程中,辅音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复杂的汉语声母已被简化,以适应越南语的音位限制。尾音也发生了变化:汉语的 -p 、 -t 、 -k 在越南语中得以保留,但 -m 、 -n 、 -ng 则出现了新的变体。这些语音适应反映了借用词汇融入母语结构的积极过程。
汉语和越南语之间的声调对应关系是历史音系学的重要工具。早期的汉越语借词有时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声调模式,这暗示着它们的古老性和不同的借用时期。语言学家利用这些数据来重建两种语言早期发展的阶段。
形态和句法方面
汉越语素的特点是单音节结构,这与汉语的类型学特征相符。然而,在构词过程中,它们受越南语句法规则的影响。越南语采用“定语-定语”的词序,而汉语则相反。这种差异导致了复杂词语的有趣改编。
一些汉越复合词同时展现两种可能的成分顺序。例如,“亚洲”一词可以表达为 á châu 或 châu á ,前者遵循越南语,后者遵循汉语的句法模式。这种变化反映了汉语原有结构与越南语法适应之间的竞争。
语法化过程影响了汉越语的许多词汇。最初作为正式词汇单位被借用的词语逐渐获得了语法功能。这一过程在虚词、情态词和体标记的发展中尤为明显。汉越语词汇的显赫地位促进了其语法化。
语义转换
汉语借词在越南语中的语义适应过程,体现了复杂的意义再诠释和特殊化过程。许多汉越词的语义发展出与汉语原文不同的含义。例如,汉语“ 困难 ”对应越南语 “khốn nạn” ,后者获得了“诅咒”或“麻烦”的含义。这种语义转变反映了借入词汇的文化适应性。
汉越语同义词与越南本土同义词之间的风格差异,造就了丰富的词汇变体体系。汉越语词汇通常被认为更正式或更具学问。诸如 “trường thọ / sống lâu” (长寿/长寿)或 “phụ nữ / đàn bà” (正式/口语化的女人)等词对就体现了这种风格上的差异。
语义借用的过程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意义转移。越南语使用者利用汉语词素创造出新的复合词,用来表达汉语中不存在的概念。例如, “灵” (灵)和“牧”(牧羊人)的“灵母”(灵师),以及 “假金术” (假金术)的“炼金术”(炼金术)等术语都是越南语的创新。
借词的语义范围
行政和法律词汇
公共行政和法律领域是中越借鉴语言最为集中的领域。这源于越南长期受中国行政管辖,以及其后借鉴中国的国家模式。国家结构的基本术语,例如 “ 政”(chính phủ)、 “权”( quan lý )、 “法” (luật pháp),都源自中国。

汉越行政术语体系反映了中国传统国家的等级结构。职位名称、行政单位名称、行政程序以及相应的机构均被沿用。即使在独立后,越南统治者仍继续使用汉语行政词汇。儒家科举制度要求官员掌握汉语术语。
法律领域也受到显著的中国影响。基本法律概念、法律程序和法律范畴主要以汉越语表达。这种影响甚至在法国殖民时期,欧洲法律概念被引入越南时依然存在。现代越南法律融合了中国术语和西方法律概念。
宗教和哲学术语
佛教词汇是汉越语借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从中国传入,带来了大量的宗教术语。佛教教义的主要概念、仪式名称和寺院制度都以汉越语词汇来表达。诸如“佛教”( Phật giáo )、 “寺庙”( chùa )、 “冥想”( thiền )等词汇已成为越南宗教词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儒家哲学和伦理道德也在越南语词汇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儒家的核心理念 — — 道德、社会秩序和教育 — — 及其相应的术语被越南语所吸收。 “德” 、 “仁” 、“义”和 “孝 ”等理念构成了越南传统伦理体系的基础。
道教术语虽然不太常见,但也出现在越南语中。道教的哲学概念、修身养性实践和宇宙观都以汉越语词汇表达。中国三大教派在越南文化中的融合,导致了各自术语体系的相互渗透。
教育和文学领域
儒家教育体系对越南教育词汇的形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教育、教学方法和学位等基本概念主要以汉越语词汇表达。 “教育 ”(giáo dục)、 “学生” (học sinh)、 “老师”( giáo viên )等词汇反映了中国的教育传统。
越南传统文学深受中国文学形式和体裁的影响。诗歌术语、文学体裁名称和批评理念大多以汉语为范本。越南诗歌的古典形式,例如七音节诗( thất ngôn )和五音节诗( ngũ ngôn ),均采用汉语术语体系。
直到20世纪,越南的书写文化一直以汉语象形文字体系为基础。使用 “斛汉” (汉语象形文字)和 “斛喃” (一种为越南语改编的象形文字体系)有助于在书面文本中保存汉越词汇。20世纪向拉丁字母的过渡并没有消除汉越词汇的借用,而是改变了其书写方式。
科学技术术语
现代越南科学术语大量运用汉越语素来创造新概念。诸如“科学”(khoa học)、“技术”(kỹ thuật)、“研究”(nghiên cứu)等基本科学术语 均以 汉语 为 基础 。 这种构词原则使得越南语能够创造出与国际科学术语完全对应的词汇。
医学术语体现了传统中医概念与现代科学术语的结合。越南传统医学以中国传统医学为基础,使用汉越语词汇来描述解剖结构、疾病和治疗方法。现代西方医学则通过创造新的复合词来适应这一术语基础。
工程、计算机科学和工业等各个领域的技术词汇都积极运用着汉越语素。这些语素在现代词汇创造中的丰富性,体现了它们与活生生的语言体系的融合。汉越语素与其他语言借词的融合能力,构成了灵活的术语体系。
现状及职能
社会语言学方面
汉越语借词在现代越南语的社会语言结构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它们与正式的言语语域、教育背景和文化地位息息相关。在官方文件、科学文献和媒体中,汉越语词汇的使用比例远远超过其在口语中的使用比例。
越南教育体系面临着如何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汉越语词汇的挑战。许多学生难以识别并积极使用这些词汇。研究表明,学生扩展汉越语词汇的能力仍然有限。这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构成了挑战。
汉越词汇使用上的地域差异反映了语言接触的历史特征。北方方言受汉语影响的时间较长,保留了更多古借词。南方地区殖民较晚,汉语词汇的融合模式也有所不同。城市化和语言标准化逐渐抹平了这些差异。
词汇规划和语言政策
20世纪越南的语言政策旨在削弱汉语的影响,以维护民族认同。法国殖民当局积极支持从汉字向拉丁字母的过渡。这一决定既出于行政方面的考虑,也出于削弱与中国文化联系的愿望。然而,事实证明,汉越词汇更难适应语言规划。
现代越南语试图创造本土词汇来取代汉语借词,但收效甚微。汉越词汇与越南语语义体系的深度融合,使其难以被取代。许多专业抽象概念缺乏合适的越南本土对应词。新词汇的创造往往是通过汉越语素的组合来实现的。
全球化和技术发展给术语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国际术语通过各种机制适应越南语:直接语音借用、仿造以及基于汉越语成分的新复合词的创造。这些策略之间的竞争反映了全球化世界中更广泛的语言接触过程。
研究展望
当代中越语言接触的语言学研究面临着方法论上的挑战。精通汉语文献学的专家数量的下降限制了历史研究的深度。新一代越南语言学家无法直接接触古典汉语文献。这在中越关系研究中造成了一个缺口。
语言学、考古学和历史学方法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为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考古学数据有助于厘清文化接触的年代顺序和强度。与其他汉字文化圈语言(日语和韩语)的比较分析为重建中古汉语音系提供了额外的工具。用于分析大型文本语料库的计算机方法使我们能够识别借用词汇使用的新模式。
关于汉越词汇当代功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研究使用者的语言意识、构词策略以及新技术术语的适应性,对语言规划具有实际意义。与该地区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汉语借词处理过程中的共同趋势。
类型学意义
汉越语言接触是不同类型语系语言之间长期密切互动的一个独特案例。南亚语系的越南语深受汉语影响,并吸收了许多汉语语系的特征。单音节化、声调系统的发展以及分析形态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汉语影响下的趋同发展。
与汉字文化圈内其他语言接触案例的比较,揭示了越南语的普遍模式和独特特征。日语和韩语也借用了大量汉语词汇,但保留了更多原有的类型学特征。越南语与汉语在结构上呈现出更深层次的趋同性。这种差异源于接触的强度以及在受汉语影响之前缺乏成熟的书面传统。
越南语中借用汉语词素造词的现象,体现了借词的高效性。汉越语素能够参与现代构词,表明其已完全融入语言体系。这一过程不同于简单的词汇借用,更接近于形态借用。这种借词的高效性在世界语言接触实践中实属罕见。
汉越借词研究对语言接触理论和历史语言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汉越之间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是重建中古汉语音系的重要来源。借词的声调模式有助于阐明语音演变的相对时间顺序。语义适应性体现了借词重新诠释的普遍过程。
您无法评论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