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拉丁语的发展及其对罗曼语的影响
自动翻译
拉丁语最初在亚平宁半岛中部古拉丁姆一小块地区使用,最终成为西罗马帝国最重要的语言,并衍生出庞大的罗曼语系,如今全球约有9亿使用者。拉丁语的 演变经历了数个世纪,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既展现了语言形式的稳定性,也体现了其在历史进程影响下不可避免的演变。
拉丁语及其历史时期
拉丁语属于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支。其历史传统上分为几个时期:古拉丁语时期(公元前3世纪之前)、古罗马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古典拉丁语时期(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2世纪)、晚期拉丁语时期(公元3世纪至公元6世纪)以及中世纪拉丁语时期(公元6世纪以来)。
与文学拉丁语和官方拉丁语并行的,还有白话拉丁语或俗语拉丁语( sermo vulgaris ,意为“普通话”),它代表了拉丁语的口语形式,并成为现代罗曼语族语言的基础。这种书面语与口语、文学形式与白话形式的二分法在欧洲语言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拉丁语因罗马的征服而传播到广大地区,成为行政、法律、科学和宗教的语言。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以及随后欧洲空间的分裂,各种通俗拉丁语变体逐渐演变成独立的罗曼语支,而古典拉丁语则一直被用作教会、教育和国际交流的语言,直到17和18世纪。
古罗马拉丁语
古罗马拉丁语或古风拉丁语是拉丁语发展的早期阶段,持续到约公元前3世纪。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它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与后来的古典拉丁语存在显著差异。
字母和拼写
早期拉丁字母表仅包含21个字母,而我们习以为常的古典拉丁字母表则包含23个字母。古拉丁语正字法的一个特点是使用所谓的C/K/Q规则,根据该规则,[k]的发音会根据其后的元音用不同的字母书写:C — — 在[e]和[i]之前,K — — 在[a]之前,Q — — 在[o]和[u]之前。这一传统借鉴自伊特鲁里亚人。
字母 G 出现得较晚,大概是在公元前 3 世纪,是字母 C 的变体,带有一条小竖线。在此之前,字母 C 既表示浊音 [g],也表示清音 [k]。字母 G 出现后,C 主要表示清音 [k],而 G 则表示浊音 [g]。
语音特征
古拉丁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音位于单词的第一个音节上,而古典拉丁语的重音则由倒数第二个音节的位置和长度决定。重音系统的这种重组发生在公元前250年左右。
古罗马拉丁语也保留了非重读音节中的全元音,但在后期拉丁语中,这些元音被弱化了。多音节词的词尾 -m 音经常被省略,这在这一时期的铭文中有所体现。词尾辅音弱化,尤其是在短元音后的 -s 音,例如在铭文中用 Cornelio 代替 Cornelios (古典形式的 Cornelius )。
语法特点
古风拉丁语的语法体系比古典拉丁语更加复杂,规则性也更低。它保留了更多从原始印欧语继承下来的古老形式和结构。
古拉丁语中关系从句的构造有时与古典拉丁语不同。例如,关系代词在名词短语中可以简单地用作名词的限定词,这延续了印欧语系的模式,与希腊语和梵语类似。
古拉丁语的形态系统以构成抽象名词的后缀种类繁多为特征。在古拉丁语文献中,表达“污秽”概念时,可以使用 squālitās 、 squālitūdō 、 squālēs 或 squālor 等形式,其中只有最后一种形式保留到了古典拉丁语中。
古典拉丁语
古典拉丁语是拉丁语的一种文学形式,被罗马共和国晚期和罗马帝国早期的作家视为标准。拉丁语的这一发展时期大致从公元前75年持续到公元3世纪,之后逐渐演变为晚期拉丁语。
标准的形成
西塞罗和共和国晚期的同时代人将拉丁语称为 “lingua latina” 或 “sermo latinus” ,以区别人们的通用语言,他们称之为“通俗拉丁语”( sermo vulgaris 和 sermo vulgi ),与他们称为“ latinitas ”的更高音域(有时翻译为“拉丁性”)区分开来。
Latinitas 也被称为 sermoamilis (“好家庭的演讲”)、 sermourbanus (“城市的演讲”),在极少数情况下,也被 称为 sermonobilis (“高贵的演讲”)。除了名词 Latinitas 之外,它还由副词 latine (“用好的拉丁语”,字面意思是“用拉丁语”)或其比较级 latinius (“用更好的拉丁语”,字面意思是“更多拉丁语”)来指定。
它是学校教授的语言,并适用规范性规则。当涉及诗歌或修辞等特殊科目时,则应用附加规则。古典时期的特点是形态的法典化和对变动形式的严格固定。
音系
古典拉丁语有十个自然音素单元音:五个短元音 /i/、/e/、/a/、/o/ 和 /u/,以及它们的长元音 /iː/、/eː/、/aː/、/oː/ 和 /uː/。受过教育的拉丁语使用者有时会用 /y/ 和 /yː/ 来代替⟨y⟩,但大多数拉丁语使用者可能用 /i(ː)/ 或 /u(ː)/ 来代替它们。
短元音 /i/, /e/, /o/ 和 /u/ 的发音相对开放,近似于 [ɪ] [ɛ] [ɔ] [ʊ],而相应的长元音的发音相对封闭,近似于 [iː] [eː] [oː] [uː]。这一特点由已证实的拼写错误证实,例如将 tribibus写成 ⟨trebibos⟩ 或将 mēnsis 写成 ⟨minsis⟩ 。
古典拉丁语的辅音系统包括音素 /p/、/t/、/k/、/b/、/d/、/ɡ/、/f/、/s/、/h/、/m/、/n/、/l/、/r/。从希腊语借来的词还使用了送气辅音 /pʰ/、/tʰ/ 和 /kʰ/,写作⟨ph⟩、⟨th⟩ 和 ⟨ch⟩。
/z/ 音的发音大约在公元前 1 世纪开始出现,是希腊字母 ⟨ζ⟩ 的借用音。在词首,该音发音为 [z];在元音之间,发音为 [zz]。
形态和句法特征
古典拉丁语在名词和形容词的变格中有六种常用的格(主格、呼格、属格、与格、宾格、离格),在一些名词变格中带有方位格的痕迹。
在句法上,先前存在的自由被削弱;因此,在间接陈述 中必须使用宾格和不定式,虚拟语气的使用也需要进行细致的区分。早期作家使用介词短语,而古典时期的作者则更倾向于使用名词的纯格形式,因为这样更简洁、更精确。
巧妙运用各种连词的复杂句子成为古典语言的一大特色,灵活的词序所带来的可能性也得到了有效利用。这些句法特征使古典拉丁语成为表达复杂思想和论点的强大而灵活的工具。
通俗拉丁语
通俗拉丁语(源于拉丁语 sermo vulgaris ,意为“普通话”)是拉丁语口语方言的统称,这些方言主要在罗马帝国西部行省使用,后来逐渐分化并演变为早期罗曼语。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抽象术语,而非任何特定方言的名称。
通俗拉丁语的特点
通俗拉丁语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与古典拉丁语的文学语言有所不同。通俗拉丁语的一些特征直到帝国晚期才出现。其他特征可能早在口语拉丁语中就已出现,至少在其基础方言形式中更早出现。
由于当时没有人用语音记录拉丁语使用者的日常用语,通俗拉丁语学者必须通过间接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对通俗拉丁语的了解来自多个来源:铭文和非正式文本中与古典规范的偏差、当时语法学家对“不正确”用语的评论、基于与罗曼语族语言比较的重构,以及从拉丁语借用到其他语言的证据。
不应将通俗拉丁语与晚期拉丁语相混淆,后者是古典时期后使用的语言的文学形式,尽管晚期拉丁语确实反映了通俗拉丁语元素的增加使用。
对古典拉丁语的态度
罗曼语 (Romance) 一词源于通俗拉丁语副词 romanice ,意为“以罗马方式”,源自 romanicus :如表达 romanice loqui ,意为“说罗马语”(即拉丁方言),相对于 latine loqui ,意为“说拉丁语”(中世纪拉丁语,在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中使用的保守语言版本或作为通用语),以及 barbarice loqui ,意为“说野蛮语”(居住在罗马帝国以外人民的非拉丁语言)。
有时人们会认为通俗拉丁语是古典拉丁语的“败坏”版本。然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看法并不正确。通俗拉丁语是拉丁语口语形式的自然演变,它遵循着自身的发展模式,在许多方面与人为维护的文学拉丁语规范截然不同。
区域差异
欧洲大部分罗曼语区传统上是一个方言连续体,一个地方的语言变体与邻近地区的语言变体仅略有不同,但随着距离的增加,这些差异可能会累积到两个遥远的地方使用可以明确描述为不同语言的程度。这使得划分语言界限变得困难,因此没有明确的方法将罗曼语变体划分为不同的语言。
通俗拉丁语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并不统一,并受到各省当地语言和方言的影响。这些地域差异成为后来罗曼语族分化的基础。例如,在高卢,通俗拉丁语受到凯尔特语的影响;在伊比利亚,通俗拉丁语受到伊比利亚语的影响;在达契亚(今罗马尼亚),通俗拉丁语受到达契亚语和其他巴尔干语的影响。
语音和语法特征
通俗拉丁语中一个重要的语音变化是音素元音长度的丧失。元音在重读开音节(即后面只有一个辅音时)中自动发音为长元音,而在所有其他情况下发音为短元音。这种情况在现代意大利语中仍然存在。
在大多数地区(严格来说是在意大利语-西意大利语系),闭闭元音 /ɪ ʊ/ 的发音已经降低,并与中高元音 /eo/ 合并。因此,拉丁语单词 pira (梨)和 vēra (真)开始押韵(例如意大利语 pera 和西班牙语 vera )。
通俗拉丁语的语法体系倾向于简化和规范变格和动词变位。格系统得到简化,词序也变得更加固定,以弥补格词尾的缺失。动词的分析形式出现并发展,后来演变成罗曼语的时态系统。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冠词的出现,这在古典拉丁语中并不存在。定冠词源自指示代词 ille 、 illa 、 illud ,不定冠词源自数词 unus (一)。
晚期拉丁语
晚期拉丁语(Late Latin)是古代晚期一种文学拉丁语形式的科学名称。词典对晚期拉丁语的定义将这一时期定为公元3世纪至6世纪,并在伊比利亚半岛延续至7世纪。这种定义较为模糊的拉丁语版本在古典拉丁语和中世纪拉丁语时期之间使用。
历史背景
晚期拉丁语是在罗马帝国重大的政治、社会和宗教变革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晚期古典时期的特点是帝国危机四伏,基督教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央集权逐渐衰弱,以及蛮族在帝国边境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晚期拉丁语并不等同于通俗拉丁语或后帝国时期的口语拉丁语。后者是罗曼语族的祖先。尽管晚期拉丁语反映了通俗拉丁语词汇和结构使用的增加,但它的总体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古典特征,这取决于使用它的作者。
晚期拉丁语的语言特征
有些晚期拉丁语文本更具文学性和古典性,但另一些则更倾向于白话文。因此,它是了解口语变化的重要信息来源,而非仅仅复制当时口语的状态。
晚期拉丁语与早期基督教教父神学著作中使用的基督教教父拉丁语不同。虽然基督教著作使用了晚期拉丁语的一部分,但像阿米阿努斯·马塞利努斯或马克罗比乌斯这样的异教徒也大量使用晚期拉丁语写作,尤其是在这一时期的早期。
晚期拉丁语是在帝国边境大量非拉丁语民族被征服和同化时发展起来的。晚期拉丁语的一些特征甚至出现在教会文本中,尽管教会拉丁语仍然更为保守,更接近古典规范。
原始罗曼语
原始罗曼语是通过比较法重建罗曼语族最后共同祖先的结果。这种重建在多大程度上(如果有的话)反映了该语言的实际状态,尚有争议。最接近的真正对应物是口语化的晚期拉丁语。
音系重建
由于音位长度的丧失,原始罗曼语最初发展出一个包含九种不同性质的单元音的系统,其中只有原始的 /a aː/ 合并。然而,这些元音中的许多很快就合并了。
最简单的结果是撒丁岛语,拉丁语中原有的长元音和短元音简单地合并起来,例如 /ɛ eː/> > /ɛ/,/ɪ iː/> > /i/。这导致了一个简单的五元音系统 /a ɛ i ɔ u/。
然而,在大多数地区(严格来说是在意大利语-西欧语系),闭闭元音 /ɪ ʊ/ 的音调降低,并与中高元音 /eo/ 融合。结果,拉丁语 pira (梨)和 vēra (真)开始押韵。同样,拉丁语 nucem (源自 nux (坚果))和 vōcem (源自 vōx (声音))变成了意大利语 noce, voce ,葡萄牙语 noz, voz 和法语 noix, voix 。这导致了七元音系统 /a ɛ ei ɔ ou/ 的出现,该系统至今仍在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等保守语言中保留,并在西班牙语中略有变化(其中 /ɛ/> > /je/,/ɔ/> > /we/)。
与古典拉丁语相比,原始罗曼语的辅音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浊唇辅音 /b/ 和 /w/(分别表示为 ⟨b⟩ 和 ⟨v⟩)发展出了摩擦音 [β] 作为元音间的同位音。这从正字法上可以看出;在中世纪,古典拉丁语中的辅音 ⟨b⟩ 通常用 ⟨v⟩ 来表示,或者两种拼写方式互换使用。
语法体系的重建
与古典拉丁语相比,原始罗曼语的语法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拉丁语与罗曼语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语素单位(尤其是词语)的相对独立性。在罗曼语中,拉丁语的屈折词尾显著减少,更多地依赖句法结构来传达句子的含义;也就是说,罗曼语比以“综合”为主的拉丁语更具“分析性”。
其结果是,罗曼语中的词序不太灵活,因为它已成为显示句子中单词之间关系的主要方式。
所有罗曼语族语言都沿用形态学方法标记名词和形容词的复数,尽管在现代法语口语中,这种做法并非始终如一。在西方罗曼语族语言中,复数标记通常为 -s,源自拉丁语宾格复数词尾。然而,在意大利语和罗马尼亚语中,复数以词尾 -i(在罗马尼亚语中,它使前面的辅音“软化”)或某些阴性名词的词尾 -e 表示。
拉丁语原有的六格系统在大多数罗曼语中已基本消失,罗马尼亚语除外,其名词性成分保留了三格系统。动词系统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新的分析形式来表达不同的时态、语气和体。
音系进化
从古典拉丁语到原始罗曼语,再到各个罗曼语分支的语音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许多声音变化。以下是从古典拉丁语到原始罗曼语的声音变化的粗略概述。
一般变更
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音素元音长度的丧失。在原始罗曼语时期,元音在重读开音节(即后面只有一个辅音时)中自动发音为长元音,而在其他地方发音为短元音。
/h/ 音在所有位置都完全消失。如果这导致相同的短元音相撞,它们就会直接形成相应的长元音,例如 /koˈhorte/ > /ˈkoːrte/。
在多音节词中,词尾(非重读)/m/ 消失得无影无踪,例如 /ˈnunkʷam/ > /ˈnunkʷa/。在(重读)单音节词中,它通常保留为 /n/,例如 /ˈkʷem/ > /ˈkʷen/ > 西班牙语 quién 。
由塞音辅音后跟流音辅音组成的音群将重音位置前移,如 /ˈinteɡram/ > /inˈteɡra/。
/n/ 音在摩擦音前消失,导致前面的元音变长,如 /ˈsponsa/ > /ˈspoːsa/。
元音系统的变化
元音系统经历了复杂的融合和双元音化过程。双元音 /ae̯/ 变为 /ɛː/ 以及 /oe̯/ 变为 /eː/ 的单元音化在古典时期的一些乡村方言中出现,并逐渐成为普遍规范。
在罗曼语中,元音音素发生了显著的重新分配,结果在大多数罗曼语中形成了七个元音系统 /a ɛ ei ɔ ou/,该系统随后在不同语言中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
西罗曼语族的开音节重读元音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ɛ/ 经常双元音化为 /je/,/ɔ/ 则变为 /we/ 或 /wo/。
辅音系统的变化
辅音也根据其在词中的位置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元音间辅音的弱化(弱化)。
浊唇辅音 /b/ 和 /w/(分别写作 ⟨b⟩ 和 ⟨v⟩)在元音之间发展出摩擦音同位音 [β]。在许多罗曼语族中,这个音后来发展成 /v/,但在某些语言中(例如西班牙语和加利西亚语),/b/ 和 /w/ 的反音会合并成一个音素。
在西罗曼语族(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北意大利语)中,一些其他辅音在元音间位置被“软化”,但在意大利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在音位上并不常见,在罗马尼亚语中似乎也完全没有。这两组方言之间的分界线被称为拉斯佩齐亚-里米尼线,是罗曼语族方言中最重要的等舌线环节之一。
前元音前辅音的腭化是导致罗曼语中出现新辅音音素的另一个重要过程。例如,拉丁语中 /k/ 和 /g/ 在 /e/ 和 /i/ 之前发生腭化,在不同罗曼语中形成了各种塞擦音和摩擦音。
罗曼语
罗曼语族是印欧语系中的一个语系,源自通俗拉丁语。使用最广泛的罗曼语族包括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马尼亚语。
这些语言被称为“罗曼语”,因为它们源自西罗马帝国使用的拉丁语。它们的语法屈折系统已被简化,失去了古典拉丁语中许多复杂的格结构。
罗曼语的分类
罗曼语族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方法是将其分为几个主要类别:
- 西方罗曼语系: – 伊比利亚罗曼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利西亚语、阿斯图里昂语/米兰德语、阿拉贡语、拉迪诺语) – 奥克西塔诺罗曼语(加泰罗尼亚语/瓦伦西亚语、奥克西唐语) – 高卢罗曼语(法语/石油语、法兰克-普罗旺斯语(阿皮坦语)) – 雷托罗曼语(罗曼语、拉丁语、弗留利语) – 高卢-意大利语(皮埃蒙特语、利古里亚语、伦巴底语、艾米利亚语、罗马尼奥尔语) – 威尼斯语(分类有争议) – 意大利-达尔马提亚语(意大利语、西西里语、那不勒斯语、达尔马提亚语、伊斯特拉语)
- 东部罗曼语: - 罗马尼亚语 - 阿罗马尼亚语 - 梅格莱诺-罗马尼亚语 - 伊斯特罗-罗马尼亚语
- 撒丁岛语言: - 坎皮达语 - 洛古多语
撒丁语由于其古老的特征以及与其他罗曼语的差异,通常被认为是罗曼语的一个独立分支。
地理分布
罗曼语由于15世纪开始的欧洲殖民时期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全世界有超过9亿人使用罗曼语,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和非洲部分地区。
葡萄牙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也有很多非母语使用者,并被广泛用作通用语。此外,还有许多罗曼语系的区域性语言和方言。罗曼语系中最广泛使用的五种语言也是欧盟的官方语言。
按使用者数量计算,使用最广泛的五种罗曼语是:
- 西班牙语(4.89亿):西班牙、墨西哥、赤道几内亚、南非民主共和国、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波多黎各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部分地区的官方语言
- 葡萄牙语(2.4 亿):葡萄牙、巴西、葡语非洲、东帝汶和澳门的官方语言
- 法语(7400 万):26 个国家的官方语言
- 意大利语(6700 万):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瑞士的官方语言;克罗地亚的少数民族语言;斯洛文尼亚和巴西的地区性语言。
- 罗马尼亚语(2500 万):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和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官方语言;匈牙利、塞尔维亚其他地区和乌克兰的少数民族语言。
西罗曼语
西罗曼语是罗曼语族中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语言,包括伊比利亚-罗曼语、高卢-罗曼语、里托-罗曼语和意大利-罗曼语。
伊比利亚-罗曼语
伊比利亚-罗曼语族的使用者分布在伊比利亚半岛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前殖民地。该族的主要语言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就使用者数量而言,它们在所有罗曼语族中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
西班牙语有许多区别于其他罗曼语系语言的特征。例如,在语音方面,拉丁语 /ɛ/ 和 /ɔ/ 的重音部分会转化为双元音 /je/ 和 /we/。词汇方面,西班牙语保留了一些在其他罗曼语系语言中已经消失的古拉丁词汇,同时由于穆斯林统治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语还吸收了大量阿拉伯语借词。
葡萄牙语在许多语音特征上与西班牙语不同,例如元音的鼻音化和非重读元音的减弱。此外,葡萄牙语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特征,例如人称不定式,而这些特征在大多数其他罗曼语族语言中是不存在的。
加利西亚语在西班牙加利西亚省使用,与葡萄牙语密切相关,有时被认为是葡萄牙语的一种方言。阿斯图里亚语(或阿斯图里亚语)和阿拉贡语是西班牙北部的小语种,保留了一些古西班牙语的古老特征。
拉迪诺语(或称 Judezmo)是塞法迪犹太人的语言,它从中世纪西班牙语发展而来,保留了许多 15 世纪西班牙语的特征。它使用希伯来字母,并包含来自希伯来语、阿拉姆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和其他语言的借词。
高卢-罗曼语
高卢-罗曼语主要分布在现代法国、比利时部分地区、瑞士和意大利北部地区。该语族的主要语言是法语。
与拉丁语相比,法语是所有罗曼语族中变化最为剧烈的语言。在语音方面,这导致了大多数词尾辅音的消失,鼻辅音前的元音鼻化,以及随后这些辅音的消失,以及大量的元音变化。在语法方面,法语的特点是名词和形容词的词尾屈折变化几乎完全消失,并形成了严格的词序来表达语法关系。
奥克语(或普罗旺斯语)是中世纪欧洲重要的文学语言,至今仍在法国南部、意大利部分山谷地区和加泰罗尼亚使用。它比法语保留了更多古语特征,并且与其他罗曼语族语言在语音和语法上更加相似。
法兰克-普罗旺斯语(也称为 Arpitan)在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之间的地区使用,是奥克语和奥伊尔语(包括标准法语)之间的中间语言。
东方罗曼语
东罗曼语是罗曼语系的一个独特分支,分布于巴尔干半岛。该语族包括罗马尼亚语、摩尔多瓦语(许多语言学家认为是罗马尼亚语的变体)、阿罗马尼亚语、梅格莱诺-罗马尼亚语和伊斯特罗-罗马尼亚语。
罗马尼亚语和摩尔多瓦语
罗马尼亚语是东部罗曼语系的主要代表,也是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在摩尔多瓦,其宪法被称为“摩尔多瓦”)的官方语言。罗马尼亚语保留了许多拉丁语的古老特征,例如名词和代词的三格系统(主格/宾格、属格/与格和呼格)。
与此同时,罗马尼亚语也积累了一些与西方罗曼语系相区别的特征,并将其与所谓的“巴尔干语言联盟”联系起来。这些特征包括:后置定冠词(位于名词末尾)、使用动词“to want”构成将来时态、使用特殊形式的不定式等等。
罗马尼亚语的词汇也与西方罗曼语族不同。尽管罗马尼亚语的词汇以拉丁语词汇为基础,但也借用了大量斯拉夫语、匈牙利语、土耳其语和其他巴尔干地区语言的词汇。
阿罗马尼亚语、梅格莱诺-罗马尼亚语和伊斯特罗-罗马尼亚语
阿罗马尼亚语是阿罗马尼亚人使用的语言,该民族居住在希腊、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和巴尔干半岛的其他国家。它与罗马尼亚语密切相关,但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梅格莱诺-罗马尼亚语是居住在希腊和北马其顿边境的一小群梅格莱尼特人使用的语言。由于使用者数量不断减少,该语言正濒临灭绝。
伊斯特罗-罗马尼亚语(Istro-Romanian)在克罗地亚伊斯特拉地区使用,是东罗曼语族最西端的语言。它也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母语使用者不足500人。
所有这些东方罗曼语小语种都受到邻近巴尔干语言的强烈影响,特别是希腊语、阿尔巴尼亚语和斯拉夫语,并具有巴尔干语言联盟的许多特征。
撒丁岛语言及其特殊地位
撒丁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组密切相关的方言)在罗曼语族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在意大利撒丁岛上使用,由于其古老的特征以及与东西方罗曼语的差异,语言学家常常将其视为罗曼语系的一个独立分支。
撒丁岛语的古语特征
撒丁语被认为是所有罗曼语中语音学最为保守的语言。它保留了拉丁语的五元音系统(/a ɛ i ɔ u/),其中拉丁语中原有的长元音和短元音只是简单地合并,音质没有改变,这与大多数其他罗曼语中更为复杂的变化不同。
撒丁语的另一个古音特征是保留了前元音 /e/ 和 /i/ 前的软腭辅音 /k/ 和 /g/,而其他罗曼语族语言中则出现了腭化现象。例如,拉丁语 centum (百)在撒丁语中变成了 kentu ,而意大利语中则是 cento [ʧɛnto],西班牙语中是 ciento [θjento],法语中是 cent [sɑ̃]。
撒丁岛语还保留了一些在其他罗曼语中已经消失的拉丁词汇,并且有自己独特的名词复数构成体系。
撒丁岛语的方言
撒丁岛的主要方言是洛古多尔语(在岛屿中北部使用)和坎皮达纳语(在岛屿南部使用)。洛古多尔语被认为更为保守,更接近拉丁语;而坎皮达纳语则经历了更多变化,尤其受到加泰罗尼亚语和西班牙语的影响。
除了这些主要方言外,撒丁岛北部还有加卢雷斯方言和萨萨雷方言,这些方言受到科西嘉语和托斯卡纳语的强烈影响,有时被视为独立的语言。
罗曼语的一般特征
罗曼语尽管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但仍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使它们有别于其他印欧语系语言,并表明它们共同起源于拉丁语。
语音特征
在音系学领域,罗曼语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
- 开音节占主导地位(以元音结尾)
- 许多语言中都存在鼻音元音
- 倾向于在前元音之前使辅音腭化
- 元音间辅音的弱化和消失
- 辅音群的简化
- 某些情况下短开 e 和 o 的双元音化
然而,罗曼语族在音系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法语的特点是大多数尾辅音的消失,以及鼻音化元音作为独立音素的发展;而意大利语则保留了双辅音,并且元音系统相对简单。
形态特征
在形态上,罗曼语族语言表现出以下共同特征:
- 简化拉丁语格系统(罗马尼亚语除外,保留了三种格系统)
- 冠词(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由拉丁语指示代词和数词“一”发展而来
- 保留名词、形容词和限定词的性别(阳性和阴性)和数(单数和复数)类别
- 动词分析形式的发展,以表达不同的时态、语气和体貌
- 使用分析结构来形成形容词的比较级(个别语言中的一些综合形式除外)
句法特征
从句法上看,罗曼语族语言呈现出从拉丁语相对自由的语序向更为固定的SVO(主语-谓语-宾语)语序的过渡。然而,不同语言的语序固定程度各不相同,法语的语序最为严格,而罗马尼亚语的语序最为灵活。
其他常见的句法特征包括:
- 名词的定语(冠词、指示代词等)的前置词和名词的修饰语(形容词、关系从句)的后置词(有一些例外)
- 使用介词代替格词尾来表达句法关系
- 建立复杂的从属连词和联合词系统
- 使用人称代词作为主语,即使动词结尾表示人称和数字(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差异)
罗曼语跨语言项目
鉴于罗曼语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其显著的相互理解性,人们进行了各种尝试,试图创造人工语言,作为不同罗曼语使用者之间交流的手段。
人工罗曼语
最著名的人工罗曼语之一是由国际辅助语言协会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的国际语。国际语以西欧语言(主要是罗曼语)的通用词汇为基础,并简化了语法。它被设计为一种国际辅助语言,尤其适用于科学和技术交流。
其他人工罗曼语包括Lingua Romana Universala(创建于1868年)、Novial(1934年)、Interroman(1937年)和Romanid(1956年)。这些项目在创建通用罗曼语的方法上各不相同,有些项目追求最大程度的自然性,而有些则更倾向于规则性和简洁性。
泛罗曼语项目
泛罗曼语或罗曼语中介语是一种综合了罗曼语变体的编码语言变体,旨在促进不同罗曼语使用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罗曼语新拉丁语(或简称“新拉丁语”)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泛罗曼语区域辅助语言,旨在作为罗曼语族整体的标准语言,通过补充(而非取代)现有的当地标准语言(例如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来促进罗曼语使用者之间的交流。除了其在拉丁世界的预期作用外,罗曼语新拉丁语还旨在与其他语系的中介语(例如国际斯拉夫语)相结合,为欧洲制定一项替代性语言政策。
罗曼诺娃语是另一种泛罗曼语系,其特点是缺乏动词人称变格,但名词的一致性是可选的。因此,当句子的主语为第三人称时,它可能会显得泛罗曼语系。
泛罗曼语与其他一些基于罗曼语族的人造语言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泾渭分明。例如,Lingua Romana Giorgia 融合了意大利语和通俗拉丁语的元素,但与西班牙语最为接近,因此它并不能很好地代表罗曼语族的整体。
这些语言项目虽然没有广泛传播,但代表了语言学中一个有趣的实验,并且在罗曼语语言学研究和多语言交流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拉丁语从其古体演变为现代罗曼语,是两千年来语言变迁的一个引人入胜的例证。古典拉丁语在西塞罗、维吉尔和其他罗马作家的著作中被标准化,成为文学语言的典范,而通俗拉丁语则在口语中不断发展,逐渐演变成独立的罗曼语支。
单一拉丁语系空间的瓦解,导致了罗曼语族语言的丰富多样性。每种语言都保留了其祖先的共同特征,但也因不同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特征。从保守的撒丁岛语到创新的法语,从西方罗曼语到东方罗曼语,它们都展现了共同拉丁语遗产的不同演化路径。
拉丁语及其在罗曼语系中的传承研究,至今仍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有助于揭示语言演变的机制以及不同语言系统在漫长历史时期内的相互作用。这一传承也是欧洲乃至世界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现代与古代世界。
您无法评论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