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现象
自动翻译
似曾相识是人类意识中最神秘的现象之一,它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这种短暂的错误认知体验会影响记忆、感知和时间意识的基本过程。
术语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似曾相识”(法语:déjà vu,意为“已经见过”)这一术语由法国心理学家埃米尔·波瓦拉克于1876年在其著作《心灵科学的未来》中引入科学界。在此之前,此类现象有各种不同的术语,例如“记忆错乱”(paramnesia)、“错误识别”(false recognition)或“预记忆”(promnesia)。

关于错误认知现象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古代。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状态是短期精神障碍,而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的追随者则将其解释为前世记忆。圣奥古斯丁早在1600多年前就首次尝试研究“错误记忆”。
似曾相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现代神经生物学研究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对既视感机制的理解。主要涉及的大脑结构包括颞叶、海马体和额叶皮质。
内侧颞叶的作用
内侧颞叶 (MTL) 在似曾相识感的形成中起着核心作用。该区域负责存储和分类陈述性记忆,包括事实性知识和个人记忆。MTL 是信息在转移到长期记忆之前的关键处理点。
颞叶包含几个关键结构。海马体参与形成新记忆,并将传入信息与现有记忆联系起来。海马旁回负责处理空间和情境信息。内嗅皮质是海马体和大脑皮层之间的主要接口。
脱节熟悉理论
目前的神经生物学理论认为,似曾相识感是由海马旁回功能障碍引起的。根据分离熟悉假说,似曾相识感是由错误的熟悉感与当前的认知处理不匹配而产生的。
正常的记忆功能涉及两个并行的过程:识别(熟悉感)和回忆(检索具体细节)。在似曾相识感中,识别系统被激活,但相应的回忆却没有被激活,从而产生了一种矛盾的熟悉感,却无法回忆起具体细节。
额叶的作用
圣安德鲁斯大学阿基拉·奥康纳团队在2016年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研究,证明了额叶在既视感中的关键作用。研究人员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发现,在既视感产生时,大脑额叶的决策区域被激活,而非之前认为的海马体。
额叶充当着“记忆检查器”的角色 — — 它们会分析接收到的信息,并在检测到一个人实际经历与自身认知存在差异时发出信号。因此,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许可以作为记忆控制系统正常运作的一个指标。
神经化学方面
Arc蛋白与神经元间通讯
Arc蛋白(活性调节细胞骨架相关蛋白)在记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已被确定为突触可塑性的关键调节因子。研究表明,Arc蛋白的行为类似于病毒蛋白,形成衣壳状结构,在神经元之间传递RNA。
Arc在学习过程中会在突触中积累,当某些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它会被发送到神经元细胞核。这种蛋白质是记忆过程的主要调节器,控制着哪些基因在特定时间开启和关闭,从而形成长期记忆。
弧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记忆形成和巩固的障碍,从而可能导致包括似曾相识在内的错误识别现象。
压力和皮质醇的影响
慢性压力和皮质醇水平升高会对海马体的功能产生重大影响。皮质醇是由肾上腺在压力环境下产生的,过量皮质醇会损害海马体,导致其体积和质量下降。
这种损伤会导致信息同步中断,使人将当前事物感知为以前见过的事物。因此,压力会通过破坏海马体正常功能的机制,增加体验似曾相识感的可能性。
似曾相识研究的实验方法
在实验室中创造似曾相识的感觉
研究既视感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其不可预测性和短暂性。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在实验室中制造既视感的创新方法。
该方法基于虚假记忆回忆技术。参与者会得到一份语义相关的单词列表(例如“床”、“枕头”、“夜晚”),但关键词“睡眠”会被省略。然后,研究人员会询问参与者是否听到过以某个字母开头的单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研究人员会向他们展示关键词,这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 — 这个词看起来很熟悉,但参与者意识到自己可能没有听到过。
这种方法能够让三分之二的志愿者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可以利用神经影像学研究这种现象的神经相关性。
癫痫患者的研究
颞叶癫痫患者为研究既视感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因为这种现象通常先于癫痫发作出现。对这类患者的颞叶区域进行电刺激可以诱发既视感,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受控环境下研究神经机制。
法国研究人员利用电刺激大脑皮层,成功在癫痫患者中产生既视感。负责这种感觉的区域位于海马体下方的嗅皮层。癫痫发作时,神经元的电活动会发生变化,冲动会扩散到邻近的颞叶,从而引发既视感。
似曾相识现象的分类
似曾相识感的主要类型
现代分类将似曾相识的感觉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生机制。
似曾相识 (Déjà vécu,已经历过)是最常见的似曾相识症状。在这种类型中,患者不仅会感到场景熟悉,还能清晰地辨认出气味、声音和感觉的细节。患者通常会强烈地感觉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似曾相识(Déjà visité)是指对一个新地方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一个人可能知道一个陌生城市的路线,尽管他从未去过那里。这种类型的体验与空间和地理信息有关。
似曾相识( Déjà senti ,已然感受到的)是一种很少留在记忆中的心理现象。它发生在听到他人的声音、说出想法或阅读时。与其他类型的似曾相识感不同,它并不伴有超自然现象。
反义现象
似曾相识( Jamais vu,从未见过)与似曾相识(déjà vu)相反。它指的是熟悉的地方、人或词语突然变得完全陌生的状态。研究表明,68% 的参与者在反复书写一个常用词后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表明这种现象与大脑疲劳有关。
“似曾相识”( Presque vu)指的是一种“舌尖”状态,即一个人感觉自己即将想起某个需要的单词或信息,但却无法做到。这种感觉可能会令人分心,并且常常伴有对遗忘单词特征的部分记忆。
似曾相识的起源理论
分裂知觉理论
根据分裂知觉理论,当一个人在短时间内两次感知同一物体或情境时,就会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最初,这些信息被感知到,并集中在周边注意力或“眼角”,当注意力完全转移到该物体上时,就会产生再次感知的感觉。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用余光注意到一家咖啡馆,但不会集中注意力。大脑会在潜意识层面接收并处理这些信息。当一个人有意识地注意到咖啡馆时,会有一种自己已经见过这个地方的感觉。
处理延迟理论
该理论认为,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是由于大脑不同部位之间信息传递的轻微延迟造成的。如果大脑的某个部位先于另一个部位接收到信息,那么当另一个部位处理相同的信息时,就会产生重复感。
现代研究表明,这种时间错配可以发生在毫秒级。如果来自感官的信号先到达丘脑,然后到达海马体,最后才到达皮层相应的区域,就会产生“已经看过”的感觉。
双重加工理论
双重加工理论认为,当两个平行的认知系统不同步时,就会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个系统负责识别新信息,另一个系统负责检索记忆。当它们的工作暂时不同步时,新信息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已知信息。
记忆现象学理论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似曾相识的感觉是未完全意识到的碎片记忆被激活的结果。当前情境可能包含与过去经历相似的元素 — — 气味、声音、视觉细节。大脑在潜意识层面感知到这些相似之处,从而产生一种熟悉感,但无法准确回忆起事件的来源。
似曾相识与病理状况之间的联系
颞叶癫痫
似曾相识的感觉与颞叶癫痫最为密切相关,它常常作为先兆 — — 癫痫发作的前兆。颞叶癫痫患者每月可能会出现数次似曾相识的感觉,并伴有其他症状,例如类似奇怪场景的体验、心律失常或意识丧失。
癫痫中的病理性既视感有几个显著特征。它比健康人更常见,持续时间更长,并且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此类发作需要医疗护理,并可能提示需要抗癫痫治疗。
痴呆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痴呆症患者,尤其是额颞叶痴呆症患者,可能会出现病理性的似曾相识感。一位80岁老人的病例描述了他不断经历“似曾相识”的状态 — — 感觉每天都是前一天的重复。这位病人认为他的电子设备坏了,因为它们总是播放着同样的节目,在街上遇到同样的人。
该患者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左侧颞叶普遍萎缩,左颞叶和双侧额叶代谢减退。伴有虚构记忆的幻觉记忆综合征与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
精神障碍
频繁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是多种精神障碍的症状。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和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患者的似曾相识感发作频率更高。这可能是由于颞叶功能紊乱所致,颞叶不仅调节记忆,还调节心血管功能。
与年龄相关的似曾相识症状
不同年龄组的患病率
似曾相识的感觉在15至25岁之间最为常见,之后出现的频率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青少年和青年时期大脑发育的特殊性造成的,此时神经网络仍在形成,更容易出现暂时性故障。
青春期的“似曾相识”可能与生活经验的缺乏有关,记忆会试图通过创造虚假记忆来弥补。这一时期情绪的亢奋也可能导致“似曾相识”的出现。
老年似曾相识
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老年人中并不常见,这可能是由于记忆系统功能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然而,当老年人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时,这可能是认知障碍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征兆。
负责监控和验证记忆的前额叶皮质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区分真实记忆和虚假记忆的能力下降。这或许可以解释老年人正常似曾相识感发生频率的下降,以及病理性虚假认知的出现。
文化和个体差异
教育和旅行的影响
研究表明,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经常旅行以及乐于接受新体验的人群中更为常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积累的经验数量更多、种类更多,从而更容易在当前事件和过去记忆之间产生错误的联系。
反思和自省能力较强的人也更容易注意到并记住似曾相识的事件。不同文化对此类现象的态度差异也可能影响他们报告和解读的频率。
神经系统的个体特征
个体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对似曾相识感的易感性。大脑半球的不对称性、颞叶神经连接的差异以及遗传因素可能会决定似曾相识体验的频率和强度。
现代研究方法
神经影像学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已成为研究既视感神经关联的主要方法。目前的研究既使用静息脑活动分析,也使用旨在人为制造既视感的任务。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也用于研究幻觉记忆发作期间大脑的代谢变化。这些方法对于研究病理性幻觉记忆患者尤其有用。
电生理学方法
癫痫患者的脑电图 (EEG) 和颅内皮层电图为研究既视感期间神经活动的时间动态提供了独特的机会。这些方法使我们能够以高时间分辨率研究不同脑区的同步和去同步过程。
治疗方法
病理性似曾相识症状的治疗
对于癫痫相关的既视感病理形式,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抗癫痫治疗。控制癫痫发作通常会导致既视感发作频率和强度的降低。
如果既视感与精神障碍相关,则治疗应针对其潜在疾病。根据具体诊断,可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或神经安定药。
神经调节的前景
经颅磁刺激 (TMS) 和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 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和潜在治疗记忆障碍开辟了新的可能性。针对颞叶的定向刺激可以影响记忆的形成和检索过程。
哲学和伦理方面
似曾相识与意识的本质
似曾相识现象引发了关于意识、时间和现实本质的根本问题。它揭示了我们对当下的感知如何受到过去经历的影响,并可能被记忆过程扭曲。
对似曾相识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大脑如何构建时间的主观体验,以及不同的记忆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创造出连贯的意识体验。这对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对幻觉记忆的研究,尤其是涉及侵入性技术应用于癫痫患者的研究,引发了重要的伦理问题。必须在研究的科学价值与患者福祉之间取得平衡,确保知情同意并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实际应用
诊断功能
了解幻觉记忆的机制可能有助于开发新的诊断方法,用于检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阶段。幻觉记忆的病理形式可能作为认知障碍的早期标志。
对似曾相识的感觉的频率和特征的分析可以补充现有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并有助于对各种形式的痴呆症进行鉴别诊断。
教育方面
对似曾相识现象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或许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记忆和学习的运作机制。这些知识或许能帮助我们开发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记忆策略。
未来研究方向
基因研究
未来的研究可能侧重于识别影响幻觉记忆易感性的遗传因素。研究病理性幻觉记忆病例的家族聚集性可能有助于识别相关基因和生物学途径。
人工智能与建模
记忆计算模型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助于理解似曾相识的机制。创建能够体验类似似曾相识体验的人工系统,可以阐明记忆和意识的基本原理。
药理研究
影响记忆过程的特定药物的开发,或许能为研究和治疗与似曾相识相关的疾病开辟新的可能性。这类研究也可能有助于理解各种错误认知的神经化学基础。
似曾相识是人类意识中最引人入胜的现象之一。它融合了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哲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科学研究正在逐步揭示这一现象的复杂机制,为理解人类大脑的运作和意识的本质开辟新的视野。对似曾相识的研究对于各种神经和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实际意义。
您无法评论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