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二十年的修复,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陵墓重新开放。
自动翻译
经过20多年的精心修复,帝王谷最宏伟的陵墓之一终于重新向游客开放。这座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陵墓,编号WV22,于2025年10月4日在卢克索河西岸正式向公众揭幕。揭幕 仪式由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长谢里夫·法蒂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政府代表出席。
修复工程由来自埃及、日本和意大利的260多名专家共同参与。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2001-2004年、2010-2012年和2023-2024年。该项目由日本-埃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托基金资助,并由早稻田大学和东日本大学的团队实施。主要目标是保护几个世纪以来遭受严重破坏的壁画、雕塑和建筑细节。

陵墓规模
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陵墓是帝王谷西部最大的陵墓。陵墓总长约127米,深约14米。陵墓内部墓室面积超过550平方米,空间容积估计近1500立方米。陵墓建筑群包括两条走廊、一个带有侧室的井室、一个柱状大厅、一条辅助走廊以及一个带有多个侧室的主墓室。
WV22 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额外设有两间墓室,供法老的妻子安葬。其中一间是为法老的正室泰伊王后而建。另一间是为西塔蒙而建,她是阿蒙霍特普三世与泰伊的长女,后来在法老在位三十年左右成为其妻。这种婚姻是埃及王朝的典型习俗,具有象征意义。
发现史
1799年8月,法国工程师普罗斯佩·若卢瓦(Prosper Jollois)和爱德华·德·维利耶·杜·特拉赫(Édouard de Villiers du Terrage)在拿破仑远征埃及期间首次发现了这座陵墓。当时,陵墓已被洗劫一空,石棺和大部分珍宝被盗。最早的发掘工作由美国考古学家西奥多·戴维斯(Theodore Davis)于20世纪初进行,但他的工作细节已不复存在。
首次有记录的调查是由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于1915年2月8日至3月8日进行的。卡特受卡那封勋爵委托,专注于戴维斯未曾探索过的区域。他在入口处发现了五处完整的遗迹,其中包括小牛头、微型陶瓷和雪花石膏器皿、食物残渣,以及刻有阿蒙霍特普三世父亲图特摩斯四世名字的彩陶牌匾。这表明这座陵墓的建造始于前任统治者时期。
自1989年以来,由早稻田大学的吉村作二和近藤二郎领导的日本团队对陵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保护。经过多年的努力,这座陵墓最终完全向游客开放。
修复挑战
21世纪初,这座陵墓的状况引起了专家们的严重担忧。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穆罕默德·伊斯梅尔·哈立德指出,陵墓结构不稳定,且受潮损坏。墙壁上的颜料已经剥落。修复人员使用了非侵入式成像技术、3D扫描和精密稳定技术。
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是修复法老的红色花岗岩石棺盖。专家们设法将散落在墓室内数百年的200多块碎片拼凑在一起。团队还清理并加固了墙壁和天花板上的绘画,其中许多绘画已遭受严重损坏。这项工作由埃及、日本和意大利的壁画保护、石材修复和结构工程专家共同完成。
埃及修复专家穆罕默德·马哈茂德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该项目,他称,经过多年专业努力,这座陵墓的发现是“梦想成真”。
艺术遗产
WV22号墓的壁画被认为是第十八王朝艺术最精美的典范之一。这些装饰描绘了法老前往来世的宗教和象征场景。墙壁上描绘了法老与古埃及神祇的合影。墓室的天花板上装饰着繁星点点的天空,重现了古埃及人对宇宙的理解。
阿蒙霍特普三世陵墓中的绘画质量远超其前任阿蒙霍特普二世(KV35)和图特摩斯四世(KV43)的陵墓。这些作品包括《亡灵书》的残篇以及描绘法老与神界互动的场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王与他的“卡”(他的精神替身)的描绘,这在当时的陵墓艺术中相对罕见。
1828年,几尊法老的头像被从墙上凿下并取走。如今,这些碎片被收藏在卢浮宫。在18世纪和20世纪,随着法国和英国的考古发掘,该墓的大部分文物散落在巴黎、纽约和伦敦的博物馆中。
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
阿蒙霍特普三世于公元前1390年左右登基,当时他还是少年,统治埃及约38年,直至公元前1352年左右去世。他的统治时期正值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鼎盛时期。这位法老继承了一个幅员辽阔、幅员辽阔的帝国,从今天的苏丹一直延伸到叙利亚。
他的统治以和平与外交活动为特征。阿蒙霍特普三世与邻国公主联姻,加强贸易联系,并避免军事冲突。早期在努比亚的征战带来了大量黄金,使法老得以开展大规模的建设计划。他的建筑项目只有统治时间更长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建筑项目才能与之媲美。
这位法老下令在卢克索建造一座神庙,并在底比斯西岸建造一座宏伟的祭祀神庙。神庙中现存两尊巨大的雕像,被称为门农巨像,每尊约18米高。这些纪念碑成为了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建造的雕像数量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位法老。
蒂伊王后和王室子女
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首席配偶是蒂耶,她在法老统治第二年结婚后不久就被授予“大王后”的称号。蒂耶出身卑微,这使得她后来的声望在当时显得非同寻常。她的父母尤雅和图雅并非皇室后裔,但都身居宫廷要职。
蒂耶成为第一位被描绘成与法老地位平等的平民王后。在纪念碑和浮雕上,她被描绘在丈夫身旁,打破了传统的肖像画风格。阿蒙霍特普与蒂耶的婚姻被刻在一系列遍布帝国各地的纪念圣甲虫上,永垂不朽。
这对王室夫妇至少育有六个子女:四个女儿 — — 西塔蒙(Sitamun)、赫努塔内布(Henuttaneb)、伊西斯(Isis)和尼贝塔(Nebetah),以及两个儿子 — — 图特摩斯(Thutmose)和最小的儿子,后者后来成为法老,被称为阿蒙霍特普四世(Akhenaten)。长子图特摩斯是王位的假定继承人,但在登基前去世。他死后,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图特摩斯,后者发动了一场宗教革命,并将首都迁至阿赫塔顿。
长女西塔蒙在父亲的宫廷中地位特殊,被冠以“首席王室女儿”的称号。阿蒙霍特普三世在位第三十年,她成为其妻之一,并被授予“大王室妻子”的称号,尽管其母提耶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西塔蒙拥有自己的宫殿和庄园。她的姐妹伊西斯和赫努塔内布可能也嫁给了她们的父亲。这种结合可能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埃及神话中神祇之间的关系。
法老木乃伊的命运
阿蒙霍特普三世的木乃伊原本安葬于WV22号墓穴,但在古代被移至KV35号墓穴 — — 其祖父阿蒙霍特普二世的墓穴。第三中间期的祭司们将这座墓穴用作皇家藏身之所,以保护木乃伊免遭盗墓贼的侵扰。各个王朝统治者的遗骸都被集中于此。
阿蒙霍特普三世的木乃伊保存相对较差。现代遗骸分析表明,这位法老死于约50岁,这与人类学家格拉夫顿·埃利奥特·史密斯1912年的估计一致。木乃伊的头骨几乎没有软组织,并且缺失了几颗牙齿。在木乃伊的喉咙里发现了一颗牙齿,但这很可能既不是生前留下的,也不是吞食造成的,而是木乃伊制作过程中受损造成的。
如今,阿蒙霍特普三世的木乃伊被安放在开罗的埃及国家文明博物馆。2021年4月3日,作为“法老黄金游行”的一部分,它从解放广场的埃及博物馆隆重地移至开罗国家文明博物馆。22具皇家木乃伊被装在配备特殊设施、配备空调的车辆中,在开罗街头观众的欢呼声中被运送至开罗国家文明博物馆。
墓室的现代设备
修复后,陵墓内安装了新的照明和信息面板,帮助游客了解陵墓的历史和布局。照明系统的设计旨在保护古老的颜料,同时让游客欣赏绘画的美感。在星光熠熠的蓝色天花板下,描绘国王前往来世之旅的色彩鲜艳的装饰已恢复昔日的辉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区域主任努里亚·桑斯称该项目是国际最高水平的综合保护典范。法蒂部长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在保护埃及遗产方面的合作表示感谢。他称该墓的发现是“埃日合作的杰出典范”。
埃及的旅游战略
阿蒙霍特普三世陵墓的开放与吉萨大埃及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一致,后者计划于2025年11月1日开放。该博物馆藏有超过10万件文物,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博物馆。博物馆的建设计划早在1992年就已宣布,并于21世纪初开始动工。2024年,部分主要展厅将对游客开放,但全面开放的时间一再推迟。
文化遗产旅游业约占埃及国内生产总值的12%。2011年事件后,该行业举步维艰,但埃及当局希望,像WV22和大埃及博物馆的开幕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埃及重新成为全球领先的历史爱好者目的地。2025年前五个月,埃及旅游业增长了26%。
像WV22这样的修复项目,正体现了埃及平衡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战略。这座陵墓位于开罗以南400英里处,游客既可以参观首都的新博物馆,又可以欣赏卢克索的古迹。
帝王谷
帝王谷位于尼罗河西岸,与如今的卢克索隔河相望,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曾作为皇家墓地达近500年之久。新王国时期第十八、十九和二十王朝的法老和贵族都埋葬于此。帝王谷内已发现60多座陵墓,其中包括著名的图坦卡蒙陵墓(KV62),由霍华德·卡特于1922年发现。
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陵墓位于山谷西部,这里较为僻静,游客稀少。这种与世隔绝或许是它被法国人早期发现的原因之一。西部山谷仅有几座陵墓,但其中不乏重要的纪念碑,例如WV23 — — 图坦卡蒙继任者阿伊的陵墓。
这座陵墓位于岩石山丘之中,工程量巨大。建造者在石灰岩上凿出走廊和墓室,然后粉刷墙壁并进行彩绘。建造如此大规模的陵墓耗时数年,动用了数百名工人。陵墓坐东朝西,轴线约为95.85度,具有与太阳崇拜相关的宗教意义。
第十八王朝的意义
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550-1295年)被认为是古埃及历史上最杰出的王朝之一。这一时期以埃及帝国的扩张、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创新为标志。该王朝始于驱逐喜克索斯人,并在底比斯统治者领导下重新统一埃及。
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前任 — — 图特摩斯一世,尤其是图特摩斯三世 — — 通过军事行动大幅扩张了国家疆土。到阿蒙霍特普三世即位时,埃及已控制了从努比亚尼罗河第四瀑布到叙利亚北部的土地。这确保了贡品、努比亚矿山的黄金以及劳动力的源源不断的涌入。
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统治标志着这一繁荣的顶峰。由于没有发生重大军事冲突,法老得以专注于建筑、艺术和外交。他的儿子阿蒙霍特普四世彻底改变了宗教政策,引入了对太阳神阿顿的崇拜,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阿肯那顿。这一时期被称为阿马尔纳时期,持续了大约17年,其特点是艺术和宗教的创新。
阿肯那顿去世后,其继任者短暂统治,图坦卡顿继承了王位,改名为图坦卡蒙,并恢复了传统的多神崇拜。他的陵墓于1922年被发现,几乎完好无损,成为20世纪考古界的轰动之作。图坦卡蒙是阿肯那顿的儿子,很可能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孙子,因此他们属于同一王室血统。
保存技术
先进技术的运用对修复工作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专家们对陵墓的所有表面进行了非侵入式3D扫描。这使得他们能够创建陵墓的数字模型,并追踪其随时间的变化。这项技术有助于识别结构薄弱环节和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
为了稳定颜料,使用了专门为矿物颜料研制的防腐剂。埃及艺术家使用的颜料以赭石、孔雀石、青金石和其他矿物为基础,这些矿物对湿度和温度波动的反应不同。修复人员仔细地清除了表面的污染物,同时不损坏原始的颜料层。
处理石棺碎片需要对每个部件进行考古记录。专家们创建了碎片的3D模型,并像拼图一样将它们的位置进行匹配。制作石棺的红色花岗岩是在阿斯旺开采的,然后顺着尼罗河运过来的。单个碎片重达数十公斤,使修复工作更加复杂。
国际合作
WV22号墓的修复是国际科研合作的成功典范。埃及专家贡献了当地材料和古代建筑方法的知识。日本科学家则带来了运用高精度技术和非侵入性研究方法的经验。意大利专家则分享了他们在文艺复兴时期壁画修复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该项目由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托基金资助,该基金旨在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总投资尚未披露,但工程规模和工期表明将耗资数百万美元。除了修复工程本身外,资金还用于培训埃及专家掌握现代保护技术。
负责该项目日本部分的早稻田大学与埃及有着悠久的考古合作历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校研究人员一直在包括萨卡拉和达舒尔在内的多个遗址开展工作。数十年积累的经验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帝王谷的严峻环境。
沙漠气候的挑战
在埃及的气候条件下,保护陵墓需要持续监测。卢克索的夏季白天气温经常超过40摄氏度,而冬季夜间气温则会降至10摄氏度。这些温度波动会导致材料的膨胀和收缩,最终导致灰泥开裂、油漆剥落。
沙漠中的湿度虽然较低,但由于游客带来的水蒸气凝结,湿度可能会急剧上升。游客的呼吸会增加墓穴密闭空间内的湿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WV22 配备了通风系统,可以调节空气循环,而不会产生可能损坏脆弱表面的气流。
盐腐蚀也威胁着画作的保存。岩石中的盐分在暴露于水分时会迁移到表面并结晶,从而剥落颜料颗粒。修复人员采用了脱盐方法,从多孔材料中去除盐分,并形成阻隔层。
为了子孙后代
经过漫长的修复后,阿蒙霍特普三世陵墓终于得以开放,标志着埃及遗产保护的新纪元。该项目表明,只要有政治意愿、国际支持和科学专业知识,即使是严重受损的古迹也能得到修复。WV22项目的经验将应用于帝王谷的其他陵墓,其中许多陵墓也同样需要保护。
埃及旅游和文物部计划在修复工作完成后逐步开放更多陵墓。此举将有助于分流游客,并减轻图坦卡蒙陵墓等热门景点的压力。轮流开放更多古迹将有助于这些古迹在未来数年得到保护。
修复过程中创建的数字文档使无法亲临埃及的人们能够以虚拟方式探索这座陵墓。3D模型和高质量照片被发布在科学数据库中,供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使用,从而使全球科学界和更广泛的受众能够接触到埃及遗产。
对于年轻的埃及人来说,这个项目成为了他们职业自豪感和灵感的源泉。数百名当地专家积累了符合国际保护标准的工作经验。许多人将继续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确保知识的延续,并将技能传承给后代修复者。
您无法评论 为什么?